無法企及

無法企及

《無法企及》的題材脫胎於英國家喻戶曉的“劍橋間諜”真實事件,這起20世紀著名的間諜案,也被稱為“劍橋四傑”(也有“劍橋五傑”的說法)。上世紀三十年代,克格勃在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聖三一學院招募了幾名精英學生,他們都出身良好,抱負滿懷,並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一直為間諜組織服務,直到最後身份暴露。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媒體評論,出版前言,

基本信息

書名:無法企及
作者:[愛爾蘭]約翰·班維爾
譯者:王睿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1日
頁數:327
開本:32
ISBN:9787506341493

作者簡介

約翰·班維爾,1945年出生於愛爾蘭的威克斯福德。1970年出版第一本小說《朗·萊金》。其作品有《夜卵》《白樺林》《哥白尼博士》(1976年布萊克紀念獎獲獎作品)《克卜勒》(1981年衛報小說獎獲獎作品)《牛頓書信》《梅菲絲特》《證詞》(入圍1989年布克獎提名,1989年吉尼斯·皮特航空獎獲獎做)《幽靈》《雅典娜》《無法企及》《蝕》《裹屍布》《海》(2005年英國布克獎獲獎作品)。現居於都柏林。

內容簡介

維克多·馬斯克爾被出賣了。國會下院的聲明揭露了他戰時雙面間諜的身份,霎時間,他的恥辱被曝光,爵位被剝奪……
《無法企及》顯然不是出於獵奇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作者班維爾用他那“無法企及”的文筆塑造了豐滿的“馬斯克爾”的人物形象,對於主人公來說,雙重間諜只是一種身份,這種特殊的角色轉換也將人對自身認識的迷惑推到了極致。“馬斯克爾”的人生中一直需要面對比普通人更加激烈的矛盾:家庭和宗教背景的影響;信仰與對祖國的背叛;性的轉變與衝突。他一直提到,自己在忠實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直到最後,他已經分不清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媒體評論

《無法企及》的語言生動而富有洞察力,是一部吸引人糾結淪陷其中的好書……這是許久以來我讀過的內容最豐滿的作品,極富可讀性,看得出是出自極有天賦的作家之手。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沒有哪本書能像《無法企及》一樣如此深入我的心髓……行文優雅,敘述中又帶著諷刺,營造出冷峻而如身臨其境般的氣氛。
——《每日郵報》
班維爾是目前以英語寫作的小說家中最具智慧和風格的一位……嚴厲,頗有維多利亞時代之風;在同時代的諷刺作品中,他的小說猶如剃刀般鋒利。
——《觀察家報》
文字張力和控制力的完美展現……體現了令人吃驚的人性。
——《衛報》年度圖書評語
班維爾的書從不像某些小說為反映作者的思想而導致語言的乏味,《無法企及》的可讀性也非常強……充滿了生命力和幽默感,在這一點上,當代的小說作品無出其右。
——《紐約時報書評》
維克多·馬斯克爾是近年來小說中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無法企及》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也堪稱經典。
——《華盛頓郵報》

出版前言

“魔鬼或是英雄,這視乎你的個人判斷。”
《無法企及》的題材脫胎於英國家喻戶曉的“劍橋間諜”真實事件,這起20世紀著名的間諜案,也被稱為“劍橋四傑”(也有“劍橋五傑”的說法)。上世紀三十年代,克格勃在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聖三一學院招募了幾名精英學生,他們都出身良好,抱負滿懷,並在未來的幾十年間一直為間諜組織服務,直到最後身份暴露。後來這一傳奇性題材曾多次被拍攝成電視短劇和紀錄片。
《無法企及》顯然不是出於獵奇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作者班維爾用他那“無法企及”的文筆塑造了豐滿的“馬斯克爾”的人物形象,對於主人公來說,雙重間諜只是一種身份,這種特殊的角色轉換也將人對自身認識的迷惑推到了極致。“馬斯克爾”的人生中一直需要面對比普通人更加激烈的矛盾:家庭和宗教背景的影響;信仰與對祖國的背叛;性的轉變與衝突。他一直提到,自己在忠實地扮演自己的角色,直到最後,他已經分不清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自己。“劍橋間諜”的歷史情節曲折跌宕堪比戲劇,而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也是對“馬斯克爾”這一角色的最佳總結。
真實歷史中的“劍橋四傑”也許的確曾經面臨過類似的選擇和困境。而藉助《無法企及》,也讓我們接近塵封中的那一張張面孔,他們分別是:
安東尼·布朗特(Anthony Blunt,1907-1983),法語教授,藝術史專家,二戰期間曾擔任軍情五處情報員,1956年因為擔任皇室的藝術顧問而被封爵。他的父親是教區牧師。他是個身份未被公開的同性戀,身材高大。1964年,軍情五處負責人馬丁與布朗特會面,馬丁承諾將不會起訴布朗特,布朗特則提供了其他幾個間諜的名字,這幾個不是已經死了,就是身份已經被公開。對他的審問一直延續到了1972年,在這段時間裡,他顛三倒四地“交待”了21個所謂的間諜名單,但大多死無對證,而且供詞前後矛盾。1979年,柴契爾公布了他的間諜身份,他被撤銷爵位,第二年,他又被迫辭去了劍橋大學聖三一學院和英國皇家藝術院院士的職務。之後的幾年裡,他與情人約翰·加斯金安靜地生活在一起,1983年因為心臟病去世。
蓋伊·弗朗西斯·伯吉斯(Guy Burgess,1910-1963),BBC播音員,軍情六處探員,先後擔任英國外交部副部長和部長秘書。蓋伊·伯吉斯是海軍軍官的後代,外表英俊迷人,但性情有些顛三倒四,這可能是他長期酗酒的後果,他是個同性戀,但與布朗特不同的是,他對自己的性取向非常坦白,並且公開擁有過幾個情人。伯吉斯曾任職於英國駐美國大使館,後來為了陪同邁克林逃亡,他多次超速駕駛,因此被英國大使館勒令回國,從而得以與邁克林在倫敦會合。在逃亡蘇聯後,他受到KGB的照顧,但仍然認為蘇聯的生活很乏味,表達過回英國的願望,但直到去世,骨灰才被送回英國。
唐納德·邁克林(Donald Maclean,1915-1983),英國駐巴黎、華盛頓、開羅等地的外交官員。他本人是個好酒之人,一次在開羅因為醉得太兇,被人送回倫敦治療。而在這次治療後不久,他就被任命為英國外交部駐美國的負責人。1951年,軍情五處要求受到身份懷疑的邁克林於5月28日接受FBI與軍情五處的聯合訊問。結果,在邁克林生日那天,也就是5月25日,他與伯吉斯跳上了一艘開往法國的小船,消失得無影無蹤。邁克林後來在蘇聯成為了一位研究西方經濟政策的專家。他像伯吉斯一樣,在去世後骨灰被送回英國安葬。
哈羅德·羅素·菲爾比(Kim Philby,1912-1988),記者,軍情六處探員,他也是這幾名間諜中最重要的一個。其他幾人被發展為間諜都與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在伯吉斯和邁克林逃亡後,他又為KGB工作了多年,直到1963年,一個叛逃到澳大利亞的蘇聯密探揭穿了菲爾比的身份,菲爾比也逃到了蘇聯。他曾與邁克林的妻子發生過一段戀情。後來,他的餘生在蘇聯度過,擔任KGB顧問和探員導師。菲爾比死於1988年,在去世後,他的肖像登上了蘇聯郵票。
王睿
2007年初夏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