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棣八景(Wudi eight sights turn),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境內景點,始見於1672年(清康熙九年)的《海豐縣誌》,其卷首繪有八幅圖畫,依次題為:芹泮槐蔭、叢林塔影、龍灣夜月、馬谷朝雲、西橋牧笛、北海漁歌、漢壘盤旋、秦台眺望,最後署“錢塘費而奇寫”。錢塘,即杭州費而奇者,何許人也,不得其詳,蓋杭州一鑀版師也。觀其畫技,樸拙粗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棣八景
- 外文名:Wudi eight sights turn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
- 始見於:1672年
景點介紹,景點概括,芹泮槐蔭,叢林塔影,龍灣夜月,馬谷朝雲,西橋牧笛,北海漁歌,漢壘盤旋,秦台眺望,
景點介紹
無棣八景,始見於1672年(清康熙九年)的《海豐縣誌》,其卷首繪有八幅圖畫,依次題為:芹泮槐蔭、叢林塔影、龍灣夜月、馬谷朝雲、西橋牧笛、北海漁歌、漢壘盤旋、秦台眺望,最後署“錢塘費而奇寫”。錢塘,即杭州費而奇者,何許人也,不得其詳,蓋杭州一鑀版師也。觀其畫技,樸拙粗放。 清道光歲貢邑人李異,以八景為題寫了八首詩。到1925年(民國十四年),又以詩畫配的形式搬進《無棣縣誌》。於此就無棣八景怦,多言其概:
景點概括
芹泮槐蔭
其景觀原在今無棣鎮舊城區東門裡路北,面臨舊縣衙;過去稱文廟,也叫學宮。《詩經·魯頌》:“思樂泮水,薄采其芹”,是頌楊魯公修宮泮水之濱而教化。後世取“芹泮”二字以稱文廟。元至順間,棣州判官王士元為學宮撰寫《詔加大成至聖文宣王碑記》說:“至順辛未(1331),縣尹臣宋惟正……割俸募工,遂刻音於石,樹諸先至廟庭”。由此可知,元末,泮已經初具規模;其後,明清兩朝先後十六次增築和重修。其規模相當宏闊;大成殿五楹為主體,翠金瓦,龍首鴟角,風鈴飛檐,明柱合抱,漆秒塗丹,額書“萬世師表”。殿前東西兩面各五楹,殿前大成門三楹,中額書“太和元氣”;再前為欞星門三楹,重檐飛角,內設泮池,前置屏壁。門外兩側,樹“下馬碑”各一。大成殿以東以北,敷輔崇聖祠、鄉賢祠、明倫祠、問奇堂等建築。高大的紅牆內外,翠柏森森,綠槐蔭蔭,古雅幽靜,是萃文薈士的好環境。 詩云:“槎枒古樹幕宮牆, 宇內常存奕葉光。 滿地春風兼化雨。 杏壇分得一枝香。”。
叢林塔影
位在無棣鎮舊城區東南隅。此地原有大寺、高塔;古木蓊鬱、輕煙淡霧、暮鼓晨鐘、經聲佛號,是馳名遐邇的香火勝境。《無棣縣誌》載:寺和塔,公元639年(唐貞觀十三年)建。原名普照寺,1368年(明洪武初)更名大覺寺。前後大殿;青磚灰瓦,飛檐斗拱,周環明桂,雕琢彩繪,古樸玲瓏。內祀大佛三尊,殿壁環置若干小佛,千姿百態,維妙維肖。塔高十三級,基層門額書“文筆沖宵”,整體建築古樸軒昂,穩定挺撥,蔚為壯觀,可與西岸大雁塔媲美。明楊巍在《海豐縣重修寶塔記》里說:“吾海豐無名山大川,幸有此塔直出雲宵之外,亦可以為奇觀矣!”清嘖治時,邑人張為仁等利用大寺僧會,攻讀經書,切磋詩文,名曰“文筆社”。 詩云:“筆鋒秀出郁人文,形式平將饜塔分。欲抉天章窮碧落,凌空一管掃煙雲”。
龍灣夜月
龍灣,指黃龍灣,位於今大山鎮西南四公里處。清顧祖禹《讀史方興紀要》說:“黃龍灣,在海豐縣北六十里,其水雖旱不涸”。《山東通志》言其形勝曰:“龍灣引無棣而入海”。據傳很早很早的某年某日,晴空萬里,陽光烈烈,忽然陰雲四,電閃雷鳴,滂沱雨注。一條金龍乘雲趁雨,時而騰空,時而潛水,時而翻滾,縱橫叱吒,儘儘狀。傍晚,天晴雨收,微風徐吹,波光粼粼,月影似,黃龍隱伏,情趣別致,因謂“龍灣夜月”。 詩云:“望月池邊月倒懸,清輝照穩水中天,金波激岩明珠涌,知是驪龍夜不眠”。
馬谷朝雲
位居無棣鎮北七十里的大山鎮。《無棣縣誌》載:“馬谷山,高三里,周圍六七里。山半東西兩峰,西峰下有洞,廣二丈,深四五丈許,相傳有龍馬自中出,故名馬谷山;冊後兩脊環抱,陂陀而下,至半岩為鉤台,其中平田數畝,外周石齒嶙峋:東西兩澗深數丈”。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肇域志》里說:“府海豐縣有馬谷山,即古碣石”。今查,因開山劈石,削峰斫巔,山高僅存62.4米,較原貌大有遜色。舊時,山嵮有碧霞元君宮,前有玉皇閣峰有文昌閣;西峰有呂祖閣;中坳有關帝廟,山下有青蓮庵;西峰下洞有達摩師祖龕,傍有瘋和尚像。清晨,煙霧繚統,岩青石碧;旭日射嵮,雲蒸霞蔚,確為海濱之大觀。 詩云:“孤峰靉靆涌螺鬟,朝出行雲意自閒。淡泊不遣遊客夢,聊將多事笑巫山”。
西橋牧笛
西橋,即棗園橋,跨於今無棣鎮西慶、棣兩縣接壤的馬頰河上;東南銜接青坡路,是登、萊、青、三府赴京的要衝。1484年(明成化十三年),兩縣協建木橋三孔。此後相繼增築磚石,並於兩端修建馳道。清嘉慶年以後,由私人捐資,多次有協修,夾道種柳千株。海豐縣知縣毆陽大勛,贈慶雲縣橋工張志賢等以匾額,題曰:“後先繼美”。橋邊河畔,蒼松翠柏深處有王公祠,祀死於“土木之役”的明戶部尚書王佐。夾道綠柳楊翠柳,兩岸谷浪菽濤;橋下清流潺潺,魚游蝦戲,桻上行人絡繹;笠影幢幢,牧笛聲悠,逸與端飛,一派昇平氣象。 詩云:“楊柳風來笛韻清,兩橋牛背一枝橫;牧人新得維魚夢,吹出豐年雅樂聲”。
北海漁歌
北海,系指無棣東北沿海漁鋪(村),即大沽河、高索、旺子、棘家、沙土、岔尖、套河等地。據舊縣誌載:沿海漁鋪(村),舟以千計。明清兩朝,於大沽河口設巡檢司。東有龍王廟,基高四丈,建有燈台;岸上有自然泉,近海處水鹹,惟此泉甘潔,往來行舟多取給於此。海上初曙,千帆竟發,笑語聯,舉綱張目,其樂何極!日墓返港,舳艫相繼,魚蝦盈倉,歌聲互每件事,其情何激! 詩云:“時清大海不楊波,唱晚漁舟欵欵過,東國魚下下利,大風譜入太平歌”。
漢壘盤旋
漢驛,即信陽城,位於今無棣鎮北十七里處,南臨篤馬河(今小米河),北帶履釜河(今朱龍河)。城垣內外出土有齊刀幣、青銅器、鏑鏃、背水壺等,多系西漢以前物品。《無棣縣誌》載:”相傳韓信下齊所築,形如磬折而缺其西南。舊有信城裡,或雲即漢陽信縣故城”。今僅存西南一段殘垣。肖吧人中憲張蚋蛟映曾建別墅於西馮城垣上,額題“桃塢”,以旁立有“桃塢碑”和“信陽城碑”。塢前藤蘿叢生,城基內外遍植桃、李、杏等。春則桃紅梨白,夏則綠蔭青紗,秋則谷浪菽濤,冬則玉鋪銀裝。盤醒憇息,皆有佳趣。 詩云:“層壘猶堪國土夸,空留斷戍閱年華,千戈此日消沉久,桃杏春風儘是花”。
秦台眺望
秦台,在無棣鎮東北九十里的海濱。宋樂史於其所著《太平寰宇記》中說:“無棣有蒲縈台,“始皇東遊海上,於台縈莆系馬。今猶有蒲似水楊而勁,堪為箭”。扭此推測,在北宋以前秦台尚高,周匝縈蒲且相當茂盛。《無棣縣誌》載:“相傳秦始皇遣徐沛入海求神仙,築此台以望之”。其台,北臨履釜河(今朱龍河),南依篤馬河(今小米河),西仰碣石(今馬谷山),東俯渤海。登臨極眺,曠莽浩渺,時而沙鷗聯翩,懸帆幢幢;時而淡煙薄霧,浪奔濤涌;時而瓊樓玉閣;東水馬龍;時而仙姿綽約,飛袂楊帆…; 詩云:“縹緲三山不可通,茫茫大海望無窮,祖龍已作神仙死,空有荒台宿草中”。
《海豐縣誌八景圖說》云:“讀列邑志,以八景名者從矣,維棣亦有之。……,與其見諸辭章,形容不肖,不妨寄之圖畫,與會良多。現者能勿遺乎。曰:“是跡無聲之詩也”。舊時修志,文辭不是達,而以畫代詩,繪列八景,若有淵源,蓋出於宋廸的《蒲湘八景圖》吧。
清代修志盛行,有些修志者便循舊蹈昔,不求實際,拼湊起“八景”來。清代方誌學家章學誠認為:“浮誇形勝,附會景物者,在所當略。其有古蹟勝概,確乎可賃;名人題詠,卓然可記者,亦從少書分法之例,酌量附於正考之下。所以釐正史體,別於稗乘耳(《章氏遺書·修志十議》)。
無棣八景始於《海豐縣誌》,歲貢李異據景觀寫詩,至民國十四年修志又以詩畫配的形式,把“八景”搬入《無棣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