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式藝術(Art Informel)一詞由法國批評家米切爾·塔皮耶(Michel Tapié)於1951年提出,是涵蓋一系列風格和藝術家的總稱。作為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暴行和造成的心靈創傷的回應,相關的藝術家打破了以往自然主義繪畫、具象繪畫和幾何抽象繪畫的傳統,用反構圖的形式、動作技巧來進行創作,作品呈現出受到超現實主義影響的自發性和非理性精神。無形式藝術流行於20世紀40—50年代的歐洲,代表藝術家包括沃斯(Wols)、讓·福特里埃(Jean Fautrier)、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阿爾貝托·布里(Alberto Burri)、漢斯·哈同(Hans Hartung)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形式藝術
- 外文名:Art Informel
Informalism - 別名:無定形藝術、非定形藝術
- 時期:20世紀40—50年代
概念簡述,歷史溯源,時代背景,理論背景,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歐洲的無形式藝術,代表藝術家及作品,影響與評價,
概念簡述
無形式藝術20世紀40一50年代出現於歐洲,與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同時出現。這個辭彙出自法國批評家米切爾·塔皮耶(Michel Tapié)1952年的書《另類藝術》。塔皮耶把這種藝術看成是完全打破了傳統規則的“另類"。受超現實的自動主義影響,“無形式藝術"'用反構圖、自動主義和行動派畫法來表達直覺感受,反對機械理性主義,其中主要包括“污漬主義抽象"(Tachisme)、抒情抽象(Lyrical Abstraction)、原生藝術(Art Brut)和眼鏡蛇(CoBrA)等藝術群體,代表性藝術家有沃斯、讓·福特里埃、讓·杜布菲、阿爾貝托·布里、漢斯·哈同等。他們對後來的新表現主義、後極少主義雕塑和行為藝術有廣泛的影響。
歷史溯源
時代背景
在20世紀的前40年,繪畫藝術一直被幾何式的抽象藝術所主導,其中包括立體主義、至上主義、構成主義、漩渦主義、俄耳甫斯主義和風格派,以及包浩斯所提倡的藝術。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一切,戰後的社會呼喚一種新的藝術。寫實的繪畫仍然不受歡迎——與戰爭的恐怖相比,任何類型的現實主義都無關緊要——但幾何抽象藝術也不再吸引人了。以立體主義為代表的幾何抽象內含的客觀理智主義已不再滿足人們情感表達的需要,以風格派為代表的設計類團體所傳達的概念性精確也是如此。
理論背景
形式主義最重要的革新成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便已完成。在理論上,首先向形式美學提出挑戰的是戰後以法國思想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為首的超現實主義者。1929年,巴塔耶以達達式的荒誕文字寫道:“宇宙類似於無形……有點像蜘蛛或是唾液。”超現實主義者既反對本土的柏格森學派的現象學形式主義,也反對德國沃爾夫林學派的科學辯證形式主義。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們提出的“無形式”(informe)卻與英國的形式主義理論有共通之處。在形式主義者貝爾的理論中,“再現的缺失”(absent of representation)代表了一種烏托邦式的、平等的、世界大同式的終極理想,而這種烏托邦的終極理想同樣被注重內容、觀念的反形式主義所採用。無論是在形式主義還是反形式主義理論中,“否定再現”都是重要的轉折點。
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
歐洲的無形式藝術
歐洲的無形式藝術是對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回應。法國藝術評論家米切爾·塔皮耶用“無形式藝術”一詞來形容出現於1951年的巴黎展覽“非具象繪畫的極端傾向”的一眾畫家的作品。
無形式藝術起源於德國,後傳播到其最流行的法國,繼而又到達義大利、西班牙和日本。它的各種表現形式和變體包括“污漬主義抽象"(Tachisme)、抒情抽象(LyricalAbstraction)、“另類藝術”(“Art Autre”)、原生藝術(Art Brut)和物質藝術(Matter Art)等。無形式藝術在風格上與其他團體相關,包括由丹麥、荷蘭、比利時藝術家組成的眼鏡蛇畫派、德國藝術團體“禪49”(Zen 49)和“駟馬戰車”(Quadriga)、加拿大藝術團體“自動主義派”(Automatistes)、義大利的核藝術運動(Arte Nucleare)和日本的具體派。從根源上來講,無形式藝術是對20世紀10—20年代的達達主義“讓一切歸零”觀點的重申,它也對後來的新表現主義產生了影響。
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 作品 | 作品分析 |
沃斯(Wols, 1913—1951),德國畫家、攝影師,活躍於法國。 | 在作品的中央,書法般的線條描繪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黑色旋渦,它延伸開來,形成一片“星雲”。 藍色的水滴、黑點和波浪線環繞周圍,讓畫面如同一個分子般的微觀世界。正如藝術家本人所說:“一小張紙可以容納整個世界。” 畫布的邊緣是深深淺淺的藍色,既成了中央圖像的框線,又增強了它的漂浮效果。哲學家讓-保羅·薩特認為沃斯“既是地球人人,也是火星人……他致力於用非人的眼光看待地球:他認為,這是使我們的經驗普遍化的唯一方式。” | |
讓·福特里埃(Jean Fautrier,1898—1964),法國畫家、雕塑家。 | 福特里埃在“二戰”期間加入法國的抵抗組織,1943年被納粹逮捕,出獄後在療養院創作了《人質的頭》系列作品,其中有雕塑,也有繪畫。他描繪自己在被俘期間的恐怖經歷,特別是每晚聽到納粹在森林裡折磨和處決犯人的聲音。無論是雕塑還是繪畫,《人質的頭》系列作品在表面上都有明顯的分層和劃痕,反映受傷的、被肢解的肉體。用具象和抽象的結合,藝術家表達了人質的個性和無名屍體的無形。 | |
讓·杜布菲(Jean Dubuffet,1901—1985),法國畫家、雕塑家。 | 第一眼看過去,作品很像街頭牆壁上的兒童塗鴉。畫面塗抹著厚重的油彩,像是一層粗糙的灰泥,而表面又線條勾勒出東倒西歪的人物形象和遠處的房屋,都像出自一個沒有受過任何藝術訓練的人之手。當與他的標題相結合時,我們知道這不是一個兒童所能具有的深刻性。 | |
阿爾貝托·布里(Alberto Burri,1915—1995),法國畫家、雕塑家。 | 20世紀50一60年代,布里以麻袋、粗麻布、木片等材料製造的集合藝術著稱。他設計了一系列用麻袋片縫製、拼貼的油畫作品,看上去像是有補丁或是彈孔的衣物。他還用有破洞的材料表現創痛。在《木頭和白色》中,燒焦的木板呈現出戰後的滿目瘡痍。 | |
漢斯·哈同(Hans Hartung,1904—1989),德裔法國畫家。 | 哈同在戰後的抽象繪畫作品展示了獨特的書寫性風格。他的畫面講究理性的控制,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衝動的表現性,比如他的《T-50繪畫8》。在大面積的色塊中,藝術家把大膽的黑色筆觸與狂亂的線條結合起來,有意打破了傳統繪畫中的形式規律。這樣的抽象畫仿佛創造了另一個自然世界,如同流動的血液或是細胞生長的力量。 |
影響與評價
到1960年時,無定形藝術在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批評話語中黯然失色,隨後被視為僅限於戰後歐洲的藝術運動。儘管如此,許多與該運動相關的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布里的作品影響了貧窮藝術的發展,而阿斯格爾·約恩(Asger Jorn)的作品為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新表現主義提供了靈感。杜布菲對原材料的探索對羅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伊娃·海瑟(Eva Hesse)和艾倫·薩雷特(Alan Saret)等後極少主義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