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就語詞而論,“無善無惡”一語之義一目了然,即“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屬謂詞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善無惡
- 別稱: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
- 表達式:無善無惡
- 套用學科:語詞
僅就語詞而論,“無善無惡”一語之義一目了然,即“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屬謂詞範疇。
僅就語詞而論,“無善無惡”一語之義一目了然,即“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屬謂詞範疇。...
心學四訣來自於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具體內容包括: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四句教,亦即明朝哲學家王陽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四句,一般視此四句為王對其大半生學術思想...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
王陽明釋“至善”為“性”,即本性,人類的本生是純善無惡的,“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傳習錄上·語錄一》)至善之性是人類的固有本性...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四句話既是陽明心學的核心,也是最適合初學者的門徑,本書由此入手,為普通人入門、理解...
關於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即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惡論等...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天泉論道,王守仁將他畢生的坎坷與智慧傳授給了後人,此即為所謂...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
天泉證悟亦稱“天泉證道”。指明王守仁在浙江會稽天泉橋上與大弟子錢德洪、王畿就“四句教”的師徒對話。守仁曾將其為學宗旨概括為“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
渡是台灣電視劇《死神少女》的角色,由房思瑜飾演。奈何橋的守護者,非死非生,無善無惡;總在人生最“過不去”的關卡中出現,看人如何做出抉擇。隨著故事進展,與...
其思想以“四無”為核心,修正王守仁的四句教。認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無善無惡之心,則意、知、物皆無善無惡。主張從先天心體上立根,自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