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助感

無助感

後天無助感是沃柯博士為了解釋受虐婦女不能主動終止暴力婚姻的原因而提出的。後天無助感這一詞最初來源於心理學家馬丁·沙利格文在60年代的一次試驗。形成將來結果也不可控的期待,結果不可控的認知使人覺得自己對外部事件無能為力或感到無所適從,自己的反應無效,前景無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也就是說:結果不可控認知和期待使人產生無助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丁·塞利格曼
  • 外文名:Martin E.P. Seligman 
  • 患病部位:心理
  • 相關疾病:精神類
  • 所屬科室:心理科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個體把控制力缺失歸因於:
(1)永久性而不是暫時性。
(2)自己內在人格因素而不是情境因素。
(3)滲透到生活中多方面。易傾向於產生習得性無助。

檢查

患者形成了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他們力求無法實現的目標,他們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他們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鑑別診斷

無用感:常見於退休後的老年人和內源性抑鬱症患者。老年人的離退休綜合症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異常反應,主要表現在情緒和行為方面。內源性抑鬱症患者常伴有強烈的自責、內疚、無用感,以消極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患者心境低落,與所處的境遇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狀態,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
無能力感:常見於適應障礙,發病多在應激性事件發生後1~3個月之內,患者的臨床症狀變化較大,主要表現為以情緒和行為異常為主。適應障礙是因長期存在應激源或困難處境,加上病人的人格缺陷,產生煩惱、抑鬱等情感障礙,以及適應不良行為(如退縮、不注意衛生、生活無規律等)和生理功能障礙(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等),並使社會功能受損的一種慢性心因性障礙。

緩解方法

1、充分理解習得性無助的成分。
2、幫助學生髮現根本的信仰,以及引起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
3、教給學生改變、駁斥歪曲信仰的方法,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
總之,習得性無助的重要的矯治策略是元認知、問題解決、示範、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