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發展歷程,機構設定,“中心”委員會,“中心”領導團隊成員,“中心”機構組成及職責,“中心”的科研及成果,主要研究方向,對外合作,科研成果,專利申請,人才培養,“中心”文化,張興主任簡介,研究生培養,
“中心”簡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依託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由博士生導師、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人、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張興教授組建的一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專門從事生物農藥研究開發、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型科研實體。
“中心”以農藥研究與開發、研究生培養、科技成果與轉化、對外技術合作與服務為主營方向,集教學、科研、開發、技術服務於一體,具有雄厚的科研、教學力量和先進的儀器設備。“中心”從事農藥學各領域研究的專業人員學科交叉明顯,有農藥、微生物、化學、化工、植保、病理、昆蟲、毒理、植物、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專業人才60餘人,其中專職人員46人,聘用兼職人員16人;高、中級以上技術職稱者33人;設有“農藥學”碩士、博士研究生點及博士後流動站,現有博士後人員4人,在讀博、碩士研究生66人。現有近2600平方米的研究實驗樓,近3000餘萬元的固定資產。“中心”實驗室配備有氣質聯用儀、酶標分光光度計、光柵式恆溫酶標儀、凝膠成像分析儀、中壓製備色譜、傅立葉變換紅外分光光度計、高速低溫離心機、細胞培養反應器、製備型及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超臨界CO2萃取儀等分析、檢測、鑑定儀器設備200餘台(件);建有400平米的智慧型試驗溫室;“中心”的中試基地擁有多功能反應釜、固體混合機、高速離心機、冷凍機等成套的中試試驗生產設備,建有農藥原藥合成、乳油、液劑、粉劑、顆粒劑等中試生產線,聘有40餘名管理人員和生產工人。近年來以“中心”為平台,先後經有關部門批准組建成立了“國家楊凌農業綜合試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物農藥分部”、“農業部農業有害生物無公害控制技術創新中心”、“陝西省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無公害農藥專業孵化器”等。
“中心”以創製新型農藥為總目標,以研究開發新型生物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和農藥無公害化使用新技術為方向,實行“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致力於我國無公害農藥及農藥無公害化事業的研究和發展。
發展歷程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中心是在學校各級領導的支持與關懷下,由昆蟲毒理學博士張興教授籌建、專門從事生物農藥及農藥無公害化研究開發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型科研實體,具有獨立企業法人資格。
一、前身
“中心”是在原植物農藥研究課題小組及無公害農藥研究室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立的研究開發機構。植物農藥研究課題小組組建於1989年,當時主持課題2項,僅有2名科研人員。1993年5月10日,成立了西北農業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室,張興教授為研究室主任,共有科研、管理人員4人,在讀碩士研究生2人;課題14項,培養大學本科生12人。
二、創建
1994年12月22日,隨著研究項目、研究領域的擴展及研究人員的增加,申請成立西北農業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1995年元月13日,鹹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準予登記並簽發了“中心”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張興為“中心”法定代表人,註冊資本50萬元。1995年3月6日,西北農業大學校辦發字(1995)第003號檔案批文啟用“西北農業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及“西北農業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財務專用章”2枚公章。至此,“中心”正式成立並對內對外開展工作。
1995年元月,“中心”職工自籌40餘萬元資金,歷時8個月,修建了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的研究試驗樓。1995年8月15日,“中心”在自己的研究試驗樓正式掛牌運行。當時共有科研、管理人員5人,在讀碩士研究生6人;承擔課題18項,培養大學本科生18人
三、發展壯大
“中心”職工依靠自己的雙手,靠團結、奮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科研、開發、服務等各項工作取得很大的進展,資產積累迅速增加,至1998年10評估時,“中心”在楊凌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資金達到300萬元。2000年5月,隨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合併與組建,經學校產業處同意,“中心”名稱變更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並在工商局辦理了變更手續。
至今,“中心”現有2000餘平方米的研究實驗樓,3000餘萬元的固定資產,共有科研、管理人員45人,博士後2人,在讀博、碩士研究生66人;在研課題23項,完成課題101項;培養博士研究生41人、碩士研究生241人、大學本科生近800人,擁有雄厚的科研、教學力量、先進的儀器設備及化學、化工、植保、昆蟲、毒理、植物、植物生理生化等多學科專業人才,並新建了占地面積17.5畝,6條製劑生產線的“農藥生產中試基地”。
經過短短的十幾年時間,“中心”的規模和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無論從科研環境還是隊伍組成方面素質方面均有了顯著的變化與提高。相信“中心”事業的一定會蓬勃興旺發展,“中心”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機構設定
“中心”委員會
“中心”委員會簡介:“中心”實行“中心”委員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委員會負責“中心”的管理與運營,對“中心”的發展、規劃、組織、計畫等重大問題進行審查、討論與決策;對“中心”的發展方向、主要任務及科研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指導,並對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進行聘任和考核,是“中心”的最高權力機構。
“中心”委員會成員由各部門負責人組成,設執行委員會,執行委員由“中心”正副主任、科研、財務負責人等組成。執行委員會依據所要商議事項的內容和性質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執行委員會會議或者擴大會議,對重大事項提請“中心”委員會討論決定。
“中心”委員會成員:張 興、何 軍、王智輝、馮俊濤、馬志卿、吳 華、閆 合、劉錫龍、馮 梅、高保衛、張收厚、張 斌、馬 鋌
“中心”執行委員會成員:張 興、何 軍、王智輝、馮俊濤、馮 梅
“中心”領導團隊成員
主 任:張 興 教授,全面負責“中心”運行、管理、科研、開發、對外開放合作、發展等各項工作;
副主任:何 軍 研究員,負責分管科研部、中試基地、推廣合作部;
副主任:王智輝 高級實驗師,負責分管辦公室、綜合實驗室、研究生班。
“中心”機構組成及職責
“中心”下設辦公室、科研部、發展部、綜合實驗室、研究生班、教學實習試驗基地。
● 辦公室:主持“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負責“中心”規章制度的制訂、檢查、監督、執行及後勤服務工作。
● 科研部:負責“中心”科研計畫的制訂與實施,對外學術交流、研究生培養等工作。
● 發展部:負責“中心”發展計畫的策劃、制訂與實施;科研成果與產品的轉化工作;對外合作、協作、技術轉讓與技術服務;與科研部共同負責“中心”各類科研項目的申報和結題、驗收工作。
● 綜合實驗室:承擔“中心”各專業研究實驗室的日常管理及儀器設備的管理、使用和維修等工作;承擔農藥學科製藥工程專業本科教學實驗任務; 為本科生、碩士、博士研究生和科研人員進行各項科研課題研究提供平台,並面向社會開展科學研究、檢測、分析等技術服務和技術培訓等工作。
● 研究生班:負責“中心”研究生的工作、學習和日常事務管理;定期舉辦Seminar和各種文體活動,活躍“中心”學術氛圍,豐富研究生業餘生活;負責完成導師和有關部門交給的各項任務。並通過研究生的學習、培養過程和成績及開展的各種活動來反映“中心”的特色和精神風貌。
● 教學實習試驗基地:是“中心”轉化為生產力、走向社會的科研實驗基地;同時又是學校製藥工程等專業學生課程設計、畢業實踐的教學實習基地。
“中心”的科研及成果
方針:以科研人員為主導,以研究生為主體
原則:市場導向,適度超前
特色:新、奇、特、優
目標:產業化
主要研究方向
1. 在新農藥研究開發中 , 創製藥效高、選擇性強、低毒安全農藥新品種,注重農藥原料天然化。
2. 進行農藥製劑加工技術研究 , 使高毒農藥低毒化、低毒農藥微毒化。
3. 研究施藥新技術 , 達到農藥使用安全化。
4. 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培育生物農藥 , 使生產工藝現代化。
十年來,“中心”先後承擔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十五”攻關重大專項、“863”生物農藥重點項目、國家創新基金、轉化資金項目、西部開發科技行動重大專項、國家重點新產品計畫項目、“948”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教育部、農業部、陝西省科技廳、楊凌農科基金、對外協作課題、“中心”自上及開放課題等100餘項科學研究工作,科研經費達8000餘萬元。19項科技成果通過省、部級成果鑑定,其中5項達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10項達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5項獲省科學技術二、三等獎,1項獲市農技推廣二等獎。申請國家專利111項,其中80項已獲專利授權,2項獲省級專利二等獎;發表學術論文580餘篇,其中70篇被“SCI”收錄,多篇獲“優秀論文獎”。
“中心”堅持理論研究和套用研究並進。自成立以來,系統篩選了我國南北方1500多種植物的殺蟲、抑菌、除草活性,發現了一批具有套用開發價值的植物品種,並從機理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不斷拓展研究領域,開展了微生物源農藥、動物源農藥、植物精油製劑、林業害蟲誘集劑、植物源病毒抑制劑、植物源保鮮劑等基礎性研究工作,為進一步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心”將科技創新與市場緊密結合,研製出了以楝素為主要成份的植物源無公害殺蟲劑“0.5%楝素殺蟲乳油”、以黃花菸草為主要原料的“29%油酸菸鹼?氯氰乳油”、植物源無公害復配製劑“2.5%菸鹼·楝素乳油”及全新型無公害化學合成殺菌劑“丙烷脒原藥”和“2%丙烷脒水劑”等農藥新產品20多個。同時,研究、改進施藥方法和技術,依據流體力學理論和植物體內液流傳導規律研製出自流式樹幹注藥技術及系列產品;以生物工程、細胞工程法定向培養富含生物活性成份的植物細胞和組織,已在菸鹼、長春花鹼、除蟲菊素、印楝素等高活性植物殺蟲劑、醫藥中間體的細胞培養技術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
對外合作
“中心”把研究成果產業化、商品化作為科研開發的最終目的,把研製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作為研究成果的最終體現形式,在對外技術服務、技術合作及技術轉讓方面,緊緊圍繞市場需求,瞄準國內外前沿,積極研製開發適銷對路的農藥及農化新產品,以服務於企業、服務於社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1. 協助建立了五個農藥生產定點廠。
2.先後與日本、韓國、美國、德國等國家農藥企業與研發機構開展技術合作、項目開發與貿易往來,與省內外十餘家農藥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相互依託合作關係,幫助合作企業進行新產品研發和創製;並與相關企業合作建立了1個股份有限公司,2個有限責任公司。
3. 研製開發成功多種農藥及微肥新品種、新型劑、新配方,其中有30個產品已獲取國家農藥、微肥登記並由有關廠家定點生產,創造了較高的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
科研成果
專利申請
作為一個專門從事無公害農藥研究和開發的“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型科研實體,進行科技成果的智慧財產權申請和保護是我們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科技成果的體現形式。我們的指導思想是:圍繞“創新與產業化”的國家科技工作指導方針,堅持專利、人才、標準戰略;牢固樹立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強化內部智慧財產權管理體制;實施專利工程,以科研促進專利發明,以專利帶動科研成果的轉化。初步建立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我國無公害農藥研究、開發的成果體系,為我國農藥研究和開發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截止2014年,“中心”共申請專利107項,其中已獲取專利62項,其餘均已獲受理。
人才培養
“中心”長期堅持走產學研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之路,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育創新,加快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貫通的、多層次的農藥學技術研發與套用型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截至2015年7月共畢業博士41人,碩士241人,現有博士後4人,在讀博、碩士研究生66人。
“中心”文化
“ 中心 ” 特色
以科研人員為主導 , 以研究生為主體 , 產學研一體化。
“ 中心 ” 宗旨
集產學研一體 , 培育一流人才 , 研製新型農藥 , 服務現代農業 , 保護綠色環境。
“ 中心 ” 精神
團結、奉獻、求實、創新。
“ 中心 ” 人口號
“ 中心 ” 在我心中 !
“ 中心 ” 工作方針
嚴格要求,強化訓練;挖潛提高,聚力攻關;最佳化組合,內協外聯;深化管理,持續發展。
“ 中心 ” 工作要點
結合項目促科研,刻苦認真是關鍵;新奇特優為目標,內協外聯攻難關。最佳化環境講文明,明禮誠信講團結;深化管理上水平, ‘ 三四三 ' 制為要點。遵章守法要牢記,嚴肅認真保平安;挖潛進取創效益,勤儉節約成習慣。
“ 中心 ” 發展目標
一是以學校為依託,以現有的研究中心條件和基礎,申請組建 “ 國家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 ,並得到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使之成為我國生物農藥研究開發基地新農藥創製基地、農業有害生物無公害控制技術體系創新基地,成為產學研結合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二是在鞏固現有製藥工程本科專業的基礎上,再以 “ 中心 ” 為主體新上一個 “ 生物製藥工程 ” 本科專業,使本科 - 碩士 - 博士 - 博士後貫通、多層次的人才培養體系更加完善、充實,促進學科進一步發展。
“ 中心 ” 工作三個完善
進一步完善 “ 中心 ” 儀器設備配套使用水平;進一步完善 “ 中心 ” 科技孵化體系和工程化配套水平;進一步完善 “ 中心 ” 管理體系。
“ 中心 ” 科學研究四個重點突破
在生物農藥研發關鍵革命性技術高層次研究上重點突破;在生物農藥領域原創性新成果和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產品上重點突破;在生物農藥領域項目產品的工程化和系統化上重點突破;在成果轉化和產學研合作的規模和檔次上重點突破。
“ 中心 ” 整體水平五個提高
努力提高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研發和能力,提高產業化工程開發和成果孵化能力,提高技術創新服務能力,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融入世界技術市場的國際化能力。
“ 中心 ” 實現三個效益
從中試服務、合作開發、技術成果轉讓、產業孵化中,獲得自我發展的經濟效益,實現良性循環;在提升行業科技水平,促進社會進步中積極做出自己的貢獻,產生重大社會效益;從實現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大面積推廣套用中產生顯著生態效益。
“ 中心 ” 各部門主要職能和作用
以教學工作為根本,以科研項目為龍頭,以科技創新為目標;以中心委員會為核心,以科研部為總部,以綜合實驗室為平台,以綜合辦公室為紐帶;以科研人員為主導,以研究生 為主體;以發展部為橋樑,以產品、專利技術的市場化運作為目的;以 “ 中心 ” 網站為口舌、耳目、門面和視窗。
“ 中心 ” 實驗室管理原則
嚴格管理為基礎,方便工作為目的,安全運行為要點。
“ 中心 ” 辦公室三大工程建設
執法監督工程、溫暖服務工程、形象建設工程。
“ 中心 ” 十大企業意識
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崗位意識、應急意識、客戶意識、主人意識、創新意識、現代意識、風險意識、學術意識
“ 中心 ” 成才四要素
時間是擠出來的,工作是乾出來的,成績是寫出來的,人才是逼出來的
“ 中心 ”成功者歷練十六字
學習、努力、打拚、自信、忍耐、感恩、寬容、知足
“ 中心 ” 研究生管理方針
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培養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養活自己
張興主任簡介
張興,男,漢族,1952年3月生,陝西省周至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陝西省生物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部農業有害生物無公害控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1993年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985年被農業部評為部級優秀青年教師,1995年農業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1996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1997年被評為陝西省“三五”人才第一層次人選,1998年批准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2年被陝西省知識產權局、陝西省人事廳授予“陝西省十大發明人”稱號,名列榜首。2005年被中國科協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07年被評為“陝西省教學名師”。
張興教授於1974年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系並留校任教,後分別於1982年及1988年研究生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師從趙善歡院士,獲得碩士及博士學位。研究生學習期間,在導師的指導下,對新型植物源殺蟲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尤其在川楝素殺蟲劑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89年博士畢業後,回到母校繼續任教,主要從事“昆蟲毒理學”、“農用藥劑學”和“植物化學保護”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帶領農藥學科全體人員共同努力,將原“植物化學保護”課程逐步發展成為植物保護專業的一個培養方向——農藥方向,在此基礎上,又於2001年申請並籌辦《製藥工程》專業,2002年開始招生。該專業已畢業多屆學生,教學工作順利,學生就業情況良好。
張興教授先後已培養博士後、博士、碩士182名,現有在讀博士後、博士、碩士研究生21名。在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提出了“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培養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養活自己”的研究生管理“四自”方針,制訂了一套獨特的“研究生規範化培養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張興教授領銜的團隊致力於天然產物農藥、農用藥劑學和農藥毒理方面的研究工作。自1989年至今,先後承擔國家“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十五”攻關重大專項、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863”項目、國家創新基金、轉化資金項目、西部開發科技行動重大專項、“948”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及省、部級90餘項科研課題,科研經費達5000餘萬元。有19項科研成果通過省、部級成果鑑定;申請國家農藥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08項,63項已獲取專利證書;發表學術論近600篇,主編著作5本。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先後系統篩選了我國南北2000餘種植物的殺蟲、殺菌、除草活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料;先後研究開發出了以楝素為主要成份的植物源無公害殺蟲劑“0.5%楝素殺蟲乳油”、藜蘆鹼殺蟲劑、苦參鹼殺菌劑;以黃花菸草為主要原料的“2.5%菸鹼·楝素乳油”;植物源無公害復配劑“29%油酸菸鹼·氯氰乳油”及全新型無公害化學合成殺菌劑“丙烷脒原藥”和“2%丙烷脒水劑”等20多個農藥新品種及自流式樹幹注藥等無公害施藥新技術,並已獲取國家登記和定點生產,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張興教授領銜的團隊在致力於生物源農藥研究的過程中,率先提出了“無公害農藥”、“農藥無公害化”、“生物源農藥”、“生物技術農藥”及“植物保健與和諧植保”的理念,創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無公害農藥研究服務中心”科研實體。該“中心”建築面積約4800平米,3000餘萬元的固定資產;擁有雄厚的科研、教學實力、先進的儀器設備及化學、化工、植保、昆蟲、毒理、植物、植物生理生化等多學科專業人才;並籌建了占地面積約17.5畝,建築面積5000餘平米,建有6條中試生產線的“農藥生產中試基地”。
該“中心”以“集產學研為一體,培育一流人才,研製新型農藥,服務現代農業,保護綠色環境”為宗旨,以產業化、企業化為橋樑,以農藥產品及其配套的生產工藝技術作為研究成果的主要體現形式,以研製開發新型的、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藥新品種、新製劑為目標,以農藥研究、科技成果轉讓、對外技術服務為主營方向,使理論研究、套用研究、人才培養和生產實踐實行全方位的緊密結合,創出了一條“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的新路子。
研究生培養
為加強對“中心”研究生的管理,專門成立了“中心”研究生班,制訂了研究生規範化管理方案,並對研究生提出了“自己培養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養活自己”的“四自”方針。
培養目標
研究生應努力學習,全面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鍛鍊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能力,達到博士、碩士研究生在基礎理論和科研技能方面的要求。在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各項科研工作的同時,應積極自我培養和樹立“企業精神”和“企業意識”,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自己成為一個科研及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心”提出並倡導的企業精神包括:團隊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創新精神和奮進精神。企業意識指: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崗位意識、級別意識、應急意識、客戶意識、主人意識、現代意識、風險意識、學術意識。
人才管理
研究生以“自已管理自己、自己培養自己、自己提高自己、自己養活自己”的“四自”方針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指導自己的工作。
日常管理
“中心”研究生、本科實習生組成研究生班。研究生班設班長、副班長各一名,並設學習委員、生活委員、體育委員、宣傳委員,組成研究生班委,班委人員的具體分工由研究生班決定。研究生班負責研究生在校期間的生活、學習、紀律以及其它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
科研管理
研究生的科研工作由“中心”科研部統一管理、指導。科研工作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周計畫工作制研究生的日常學習和科研工作均進行詳細的周計畫安排,填寫科研部統一制訂的周計畫工作和完成情況表,由各室主任審閱批准後,再根據每周工作安排和完成情況,進行量化考核,並與月獎金掛鈎,且作為年度評比的主要依據。周計畫將歸入研究生的個人檔案。每學期應有學期工作計畫,期末要有工作和科研總結。
2. 學術交流及討論會“中心”每周均舉辦一次學術交流和討論會,以提高研究生的理論水平、擴展科研思路、豐富知識結構,由科研部總體負責,研究生班具體組織安排。博士生在校期間應不定期外出參加各種學術會議或參觀學習(每年不少於2次)。
3. 科研工作管理在校期間,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化歸各實驗室進行管理。“中心”研究生在完成自己畢業論文的同時,還必須參加中心的其他科研工作。科研工作由科研部統一布置,各室主任具體安排指導。工作中應及時總結,積極與老師、同學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求博士生參與“中心”科研材料(如項目申請、項目總結等)的撰寫工作,並鼓勵博士生申請各類課題(各級重點實驗室課題除外)。
4. 論文發表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在 SCI 上發表學術論文 1 篇,一級學報上發表論文 1 篇,本人為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其為第二作者);碩士研究生必須在一級學報上發表學術論文 1 篇,本人為第一作者或導師為第一作者(其為第二作者)。所有待發表的論文,應先經課題負責人審核,再上報科研部,科研部修改審核並登記備案後,由科研部交“中心”主任審批發表,未經此審批程式的科技論文,不得發表。若有違背而私自發表者,取消其對該論文及在“中心”所完成其他科研工作論文的發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