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工廠又叫自動化工廠、全自動化工廠,是指全部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生產第一線配有機器人而無需配備工人的工廠。
“無人工廠”里安裝有各種能夠自動調換的加工工具。從加工部件到裝配以至最後一道成品檢查,都可在無人的情況下自動完成。
基本介紹
歷史發展,工廠實現,利潤來源,剩餘價值來源,剩餘價值分割,涉及領域,存在意義,存在條件,相關新聞,
歷史發展
1952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在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產發動機的全自動工廠。它所需的生鐵及其原料從一端輸入,由42部自動機器進行500種不同的操作和加工,還能夠把不合格的產品檢查出來。不過真正的無人工廠還是在機器人、計算機、電子技術等得到極大的發展之後才湧現出來的。
1984年4月9日,世界上第一座實驗用的“無人工廠”在日本筑波科學城建成,並開始進行試運轉。試運轉證明,以往需要用近百名熟練工人和電子計算機控制的最新機械,花兩周時間製造出來的小型齒轉機、柴油機等,只需要用4名工人花一天時間就可製造出來。
最有名的是日本“法那克”的一個工廠。這是80年代初建立的,投資數千萬美元,生產製造機器人所需的部件。
這個無人工廠坐落在日本富士山附近的一片松林中,是一片黃色建築物。在工廠里,自動機械加工中心、機器人、自動運輸小車,白天和夜裡都是在無人看管情況下進行生產的。自動加工中心在控制中心的計算機控制下進行加工;自動運輸車從一個裝置旁邊移動到另一個裝置旁邊,運送材料,搬運機器零件;自動裝置在倉庫周圍悄悄地移動,機器人在進行產品檢查包裝……在1.6萬平方米的場地上,一切工作都是由計算機按程式控制的。這個工廠有1010台帶有視覺的機器人,它們與數控工具機、自動運輸小車共同工作。白天工廠內有19名工作人員在操作室內從事作業,夜裡只有兩名監視員。無人工廠並不是完全無人。日本和別的國家還有其它一些類型的無人工廠。
工廠實現
無人工廠,生產命令和原料從工廠一端輸進,經過產品設計、工藝設計、生產加工和檢驗包裝,最後從工廠另一端輸出產品。所有工作都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無人運輸小車和自動化倉庫來實現,人不直接參加工作。白天,工廠內只有少數工作人員做一些核查,修改一些指令;夜裡,只留兩三名監視員(只留一人也是可以的,但一人太寂寞了)。
利潤來源
剩餘價值來源
當“無人工廠”是一個獨立的生產企業,其背後沒有龐大的科研隊伍時,先進的技術工藝要求具有更高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操縱者、管理者,從事操縱工作的少量人員付出的是高質量的複雜勞動。與簡單勞動相比,在相同的時間內,他們的勞動所形成的價值會遠遠超出簡單勞動。同時,由於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他們生產自己工資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會大大縮短,剩餘勞動時間延長。因此,他們的剩餘價值率要遠高於一般簡單勞動者。直接勞動者的數量較少,這是減少剩餘價值的因素;而較高的剩餘價值率,卻又是增加剩餘價值的因素。雖然這兩種因素相互會形成一些抵消,這種抵消增加了準確描述剩餘價值數量關係的難度,但不容否認的是,只要生產過程中存在活勞動,就一定存在由這些活勞動創造的剩餘價值。
通常情況下,“無人工廠”只是某一企業的“無人生產車間”,只是企業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而在生產過程背後卻是龐大的科研和管理隊伍。大批科研人員為新產品的開發、生產工藝的改進、新機器設備的發明創新等花費了大量的高質量勞動,形成了數量巨大的價值。管理複雜、先進企業的勞動也是高級複雜勞動,具有更大的價值量。這樣,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也屬於勞動生產力高的部門,他們的剩餘價值率也遠高於一般勞動者的剩餘價值率,他們也創造出大量的剩餘價值。“無人工廠”在科研和管理部門形成的巨大價值和剩餘價值需要通過生產環節轉移到商品上面,需要通過商品的交換來得到實現。這樣,“無人工廠”的高利潤中,除了直接生產過程中的操作者、管理者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外,有很大部分來自於背後的科研人員、科研管理人員創造的剩餘價值。這些人員隱藏在直接的生產過程背後,但是,他們創造的大量價值和剩餘價值卻通過交換過程顯現出來。
剩餘價值分割
- 一般利潤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著重分析了在社會化的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總過程中,社會生產的總體剩餘價值被看作是全部資本的產物,因而剩餘價值就轉化為利潤,剩餘價值在社會各部門、各企業、各個個人之間的分配不再以活勞動為標準,而是以資本為標準。這樣,就出現了剩餘價值率向利潤率的轉換,出現了由總量剩餘價值與總量資本形成的平均利潤率。由於供求關係的影響,各企業都必須首先獲得根據平均利潤率而產生的平均利潤。平均利潤就是投資乘以社會平均利潤率的結果。因此,“無人工廠”雖然沒有多少工人進行直接的勞動,不能直接創造大量的剩餘價值,卻可以憑藉較大量的資本獲得大量的平均利潤,也就是從社會總體剩餘價值中分割到一定的數額,這一數額不與本企業創造的價值或剩餘價值有直接的關係。正如馬克思所說:“不管一個產業資本的構成怎樣,不管它推動的是四分之一的死勞動,四分之三活勞動,還是四分之三死勞動,四分之一活勞動,以致在一個場合比在另一個場合吸收大兩倍的剩餘價值,我們所指的只是整個生產部門的平均構成,——他在這兩個場合都會提供相等的利潤。目光短淺的單個資本(或每一個特殊生產部門的全體資本家)有理由認為,他的利潤不只是來自他所僱傭的或他那個部門所僱傭的勞動。這對他的平均利潤來說完全是正確的。
通過一般利潤率,“無人工廠”無法獲得高於其他企業的利潤率。因此,“無人工廠”的較高利潤率來自於他的從社會總體剩餘價值中分割到的超出社會平均利潤的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的來源便是企業獲得的超額剩餘價值。
當某一行業只有一家或少數幾家企業擁有“無人工廠”,其餘企業還是利用有人工廠方式進行生產時,利用先進科學技術的“無人工廠”的產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這樣就形成了超額剩餘價值。實質上就是,“無人工廠”含有較少價值的商品與別的含有較多價值的商品相交換,因而占了別人的便宜,是從社會總體剩餘價值的分配中占了較大的份額。“如果一個商品高於或低於它的價值出售,那只是發生剩餘價值的另一種分配。”“如果剩餘價值平均化為平均利潤的過程在不同生產部門內遇到人為的壟斷或自然的壟斷的障礙,⋯⋯有可能形成一個高於受壟斷影響的商品的生產價格和價值的壟斷價格,⋯ ⋯某些商品的壟斷價格,不過是把其他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利潤,轉移到具有壟斷價格的商品上。剩餘價值在不同生產部門間的分配,會間接受到局部的干擾,但這種干擾不會改變這個剩餘價值本身的界限。”但這種情況並不是對馬克思的等價交換原則的否定,因為較小价值與較大價值的交換所形成的對“無人工廠”的極為有利的局面會導致產品數量的增加,這種增加又會逐漸造成商品價格的下降,直到超額剩餘價值逐漸消失。
當某一行業整體都實現了無人生產,而其他行業還不都是無人工廠時,社會化生產所產生的供求關係就形成了第二種含義上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由本行業的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社會對這種商品的需求狀況共同決定的。這時,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差額也形成“無人工廠”的超額剩餘價值,表現為各家“無人工廠”的高利潤。
涉及領域
“無人工廠”一般都出現在技術先進的已開發國家,通過與技術落後的開發中國家的經濟交往,世界市場日益融合統一。這時,當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都生產某種產品時,確定這種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需要考察在全世界平均技術條件、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生產這種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這一時間必定會大於已開發國家內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小於開發中國家內部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當某些產品處於供不應求狀態時,產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由生產條件最差的開發中國家的企業的勞動時間決定的,技術先進的“無人工廠”產品的個別價值與世界範圍內的社會價值的差額進一步拉大。通過與開發中國家的經濟交流與合作,已開發國家“無人工廠”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超額剩餘價值。通過與別的國家的交換活動而分割由別的國家的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才使技術先進的已開發國家成為國際貿易中的最大獲益者。
當今,“無人工廠”多在已開發國家,這些國家非常重視通過智慧財產權來保持對某些科學成果的壟斷權。專利權的存在阻礙了其他企業使用這種技術、生產同種產品的可能,阻礙了由於供求關係的變化而導致的產品價格的下降,阻礙了超額剩餘價值的消失。“不同生產部門中占統治地位的利潤率,本來是極不相同的。這些不同的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 當競爭不能出現時,就會使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出現障礙,使某些企業的超高利潤率得以長期保持,企業獲得的超額剩餘價值得以長期存在。
存在意義
無人工廠必將進一步加快整個製造業的“工廠自動化”進程。無人工廠能把人完全解放出來,而且能使生產率提高一二十倍。無人工廠是未來製造業工廠的一種發展方向。
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競爭是平均利潤率形成的決定性條件,也是等價交換規律實現的前提性條件。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阻礙了先進科學技術的擴散和競爭的出現,技術的領先使先進企業具有了使超額剩餘價值長期存在的能力,從而形成了不等價交換長期化、經常化的局面,這正是“無人工廠”這類技術先進企業形成高額利潤的秘密所在。正因為先進技術和智慧財產權在形成超額利潤方面的關鍵性作用,世界各國、各企業都將技術創新作為主要競爭手段,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已經成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進行經濟談判時的重要內容,成為已開發國家獲取超額剩餘價值最有力的保障手段。
存在條件
那種在不斷的平衡中不斷實現的平均化,在下述兩個條件下會進行得更快:
1.資本有更大的靈活性,也就是說,更容易從一個部門和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和另一個地點;
2.勞動力能夠更迅速地從一個生產部門轉移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從一個生產地點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