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閒快活

《無事閒快活》是唐代詩人拾得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事閒快活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拾得
作品原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無事閒快活
無事閒快活,唯有隱居人。
林花長似錦,四季色常新。
或向岩間坐,旋瞻見桂輪。
雖然身暢逸,卻念世間人。

作品賞析

詩的首二句點明了隱居之人即禪者的特有的心境。“唯有”二字在強調禪者常快樂的同時也排斥了世人的常快樂。世人為欲望所困擾,迷己逐物,往往成為物的奴隸,浮沉於孽海欲溝而不能自拔。禪者則不然,心中妄念盡消,纖塵不染,無心世事,閒適自如。中間四句便集中地描寫了隱居者所深感快活的景致。
“林花長似錦,四季色常新。”多么清麗撩人的句子。林中的花,凋謝得很快,然而,在禪者的眼裡,它卻永遠那么嬌艷,美得像錦緞似的;一年有春夏秋冬、炎涼寒暑,然而,在禪者眼裡,每一季節總能向自己提供賞心悅目的新鮮東西。“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雲門禪師語)。正因為花朵會凋落,四季會替遷,所以,當花朵綻放、四季中的任何一季來到的時候,才愈顯其美,禪者也正能用百般愛惜的心境來對待它,感受到它的美麗與真實。並且,不但白天禪者可以欣賞到這些景物,即便是在晚間,也仍有使他賞心悅目的景致。有時他隨意地在岩石上一坐,一坐就忘了回去,因為他是無所謂“回”到哪裡去的。不知不覺就天黑了,不知不覺圓燦燦的月亮便笑盈盈地出現在他的眼前,照徹了他的整個身心。月亮徑直走進他的心裡,他也徑直沒入月內。總觀禪者在林下的一切行為,是何其暢適飄逸!然而,是不是他已完全忘世了呢?否!雖然為求自心的寧靜而悟禪不失為一種很高的境界,但求得自心的寧靜後還想使眾生也能獲得寧靜,而不惜放棄自已已獲得的這份寧靜,這卻是更高的境界!佛的名稱之一便是大悲,就因為佛想使眾生都得解脫,悲心廣大。《涅槃經》十一謂:“三世諸世尊,大悲為根本,……若無大悲者,是則不名佛。”在悲憫眾生的同時,他就有了心病。這個心病不是他自身具有的,而是由眾生引起的,正如維摩詰所說的那樣:“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癒,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癒菩薩亦愈。……菩薩疾者,以大悲起”(《維摩經·問疾品》)。有人問趙州和尚:“佛是覺者,並且是一切眾生的大教師。他一定是免除了所有的煩惱,是否?”趙州答:“不是,他有最大的煩惱。”“這怎么可能?”“他的大煩惱就是要拯救眾生!”(《景德傳燈錄》十)。《法華經》亦云,菩薩永不進入最終涅槃。他要停留在眾生之中,為教育與開悟他們而工作。只要能有助於眾生幸福,他不辭任何苦難。有一句諺語說,“娑婆往來八千度”。佛與菩薩會無限地到充滿痛苦的世界中來,這正因為他們的愛沒有邊界。修禪者修煉到了“無事”、“閒”、“快活”、“暢逸”的地步,卻又“卻”過頭來,使自己的心再次承受本來可以免去的磨難,這是何其令人泣涕悲慨的崇高境界!是的,“欲令居士身無病,直待眾生苦盡時”(劉言史《粥公院問病》),眾生之病未除,禪者就絕不停止他的努力。他要解放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心,而是所有眾生的心。

作者簡介

拾得,唐代浙江天台國清寺詩僧。生卒年及姓氏籍貫均不詳,大約公元766—779年間在世。原為棄兒,被天台山國清寺豐乾禪師拾歸,收養為僧,遂名“拾得”。他與寒山為摯友,詩風相似,多為佛門規誡說教和抒發幽居情趣之作,世以寒山、拾得相提並論。有詩三百餘篇,多散佚,存詩五十餘首,附於《寒山子詩集》中,《全唐詩》亦已收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