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之基本問題:中西哲學對無的辨析

無之基本問題:中西哲學對無的辨析

《無之基本問題:中西哲學對無的辨析》是2013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治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無之基本問題:中西哲學對無的辨析
  • 作者:馮治庫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2月1日
  • 頁數:20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7010126240
  • 類型:人文社科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我們的時代是加緊推進中西方從源頭上對話、創造出新的文化價值、克服各自缺點的時代,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是加強我們民族自身創造性、創新性的時代。這就要求我們“溫故而知新”(《論語·為政》),重新返回到對影響和開啟、奠定我們人類認識世界、思維方法的起點的過去,探索、拷問、重新思索那些關鍵的東西。“無”便是這些關鍵的東西之一。馮治庫所著的《無之基本問題--中西哲學對無的辨析》便是對“無”問題的解析和梳理,這些工作能讓中西哲學在源頭上進行對話,真正探討二者的同異及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從而使傳統進入新的光亮中,發出啟迪我們現在之思的新芽!
此書通過對中西哲人思想的梳理,指出老子、莊子、柏拉圖、康德、黑格爾等中外哲人所洞見的三種“無”:純無(命名無、非存在)、否定性的無(有的無)和主體不性的無;並揭示了三種“無”的作用:純無的作用在於和純有一起作為一切知識的開端,否定性的的無的作用在保證有的功用得以可能,不性無的作用在於告誡人們順其自然,不要過分干預;在此基礎上我們還理清了與三種“無”相關的虛假和錯誤的不可見的問題:與純無相關的虛假由於純無和純有是同一的而不可見,與否定性的無相關的虛假由於“否定的即是肯定的”也不可見,與不性的無相關的錯誤(是非之非)由於是每個人的判斷也不可見。本書還分析了常人對無的錯誤理解,以及對無的認識和把握波及文明的影響力,並指出由於對無的不同理解而導致的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這些工作能讓中西哲學在源頭上進行對話,真正探討二者的同異及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從而使傳統啟迪新思。

作者簡介

馮治庫,甘肅靖遠縣人,經濟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現為西安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蘭州大學中小企業研究中心理事長,甘肅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主任。多年來潛心於哲學研究,致力於中西哲學的比較與會通,著有《中國人的第一哲學——對重要篇章的再解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並發表《中的形上學思想》、《論孔子的不知之知》等多篇學術論文。

圖書目錄

序言
導言
一、重提“無”的必要性
二、討論“無”的悖謬性、開端性
三、討論“無”的重要性及虛假和錯誤的無法發現
四、中西哲學對“無”獲得的認識和把握
第一章老子對“無”的認識和把握
第一節老子洞見到的兩種“無”
一、命名的、絕對的“無”
二、否定性的“無”
第二節“無”之為、“無”之用
一、命名的、絕對的“無”之用
二、否定性的“無”與不性的“無”之用
第二章莊子對“無”的認識和把握
第一節莊子對絕對的“無”的認識和把握
一、理解存在的四個維度與絕對的“無”
二、絕對的“無”之用
第二節莊子對否定性的“無”的認識和把握
一、言說絕對的“無”的荒謬性與否定性的“無”
二、否定性的“無”之用
第三節莊子對不性的“無”的認識和把握
一、人類是怎樣得到“是非”的
二、對待“是非”的態度
第四節莊子的“辯”、“無辯”與“不辯”
一、莊子對辯論的肯定
二、“辯”、“無辯”與“不辯”
第五節老子、莊子和孔子的“不知”精神
一、老子、莊子的“不知”精神
二、孔子的“不知”精神
第三章巴門尼德對“無”的認識和把握
第四章柏拉圖對“無”的認識和把握
第一節柏拉圖對絕對的“無”的認識
一、虛假和“非存在”存在
二、言說“非存在”的悖謬性
第二節柏拉圖對於否定性的“無”的認識
一、“相似”與否定性的“無”的建立
二、否定性的“無”的存在性
第三節語言的困境
一、語言在表達“二”和“一”時的困境
二、語言表達實在時的不確定性
三、語言和思想中的虛假性
第四節關於虛假的觀點何以可能的討論
一、三種方法均無法找到的虛假的觀點
二、虛假的觀點(錯誤)何以產生的進一步追索
第五章康德對“無”的認識和把握
第一節康德論“無”
一、四種“無”
二、非存在、否定與限制
第二節康德論虛假與錯誤
一、達到真理的荒謬性
二、錯誤存在於判斷之中
三、關於避免錯誤的探討
第六章黑格爾對“無”的認識和把握
第一節黑格爾對絕對的“無”和否定性的“無”的認識
一、“純有”和“純無”
二、關於有與無同一的進一步說明
三、必須用什麼作為科學的開端
四、規定性的否定的無
第二節黑格爾關於“無”的作用的把握
一、否定性與事物的運動
二、精神的異化、回歸與事物的運動
三、區別、同一、形成與否定性的無的作用
第三節黑格爾對於虛假的認識
一、真實與虛假
二、歷史的認識和數學的認識的虛妄性
三、概念的認識的虛妄性
第七章“純無”的實體化與中國哲學的閉合
第一節“純無”與“虛無”
一、《淮南子》論“無”
二、《老子指歸》論“無”
第二節王弼論“無”
一、“純無”的實體化
二、一多之辨
三、聖人體無
第三節無極太極之辯與“無”和“有”
一、辯論的起源
二、陸九淵的實在主義路向
三、朱熹論無極太極
結論
一、三種“無”
二、三種“無”的作用
三、三種虛假與錯誤的無法發現
四、關於“三”的洞見
五、關於對“無”和虛假與錯誤的不正確認識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