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焉耆回族自治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天山南麓盆地——焉耆盆地的腹心。介於東經85°13′19″-86°44′00",北緯41°45′31"-42°20′45"之間。東南部與博湖縣毗鄰,北部與和靜縣接壤,南部與庫爾勒市塔什店鎮相連,西南部以霍拉山東南沿南北走向的山脊與庫爾勒市,輪台縣為界。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直線距離214km。全縣東西跨度1°26′40",長131.13km,南北跨度35'14",寬64.83km,總面積2570.88km2(其中山地占52.36%,平原占47.64%)。全縣在行政區劃上轄4鄉4鎮3場,46個行政村。
地質地貌
地質
環繞縣境西南的霍拉山,在古生代以前還是海水淹沒的地槽,通過第三紀和第四紀運動形成。焉耆盆地是以華力西褶皺為基礎,在中生代晚期,由於地面斷裂下陷而成,距今13700萬年 。盆地南面庫魯克塔克山區有下元古界與震旦亞界等老地層廣泛分布;盆地的東、北、西三面的天山山系, 主要由古生界沉積的變質岩系與華力西褶皺期侵入岩構成;在盆地的邊緣,有第三系地層出露,並有零星出露的侏羅系地層。盆地內部有很厚的中生代及新生代陸相沉積層,地層為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厚達50—60米,適合作物生長,有利於開發。
地貌
霍拉山山區及山前洪積沖積扇美麗的霍拉山坐落在天山沙扎蓋圖嶺之東,清《新疆圖志》記為日輝拉山,最高峰霍拉峰海拔3647米。
氣候
焉耆水土光熱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無霜期長。現有耕地43萬畝,林地38.6萬畝,草場267萬畝。
行政區劃
全縣轄4個鎮、4個鄉:焉耆鎮、七個星鎮、永寧鎮、四十里城子鎮、北大渠鄉、五號渠鄉、查汗采開鄉、包爾海鄉。境內有:王家莊牧場、蘇海良種場、二十七團場。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野生動植物有大頭羊、黃羊、狼、狗熊等10餘種。有雪蓮、烏頭等60餘種藥材。
水資源
地下水資源豐富,年可開採量1.71億立方米,是庫爾勒的水源地。新疆八大河流之一的開都河自西北向東南穿城而過,年均徑流量33億立方米,是主要灌溉水源。
礦產資源
已探明油氣資源遠景儲量3.86億噸,石油地質儲量4270萬噸,天然氣儲量70億立方米。其他已探明的還有紅柱石、銅礦、煤礦、石英石、水晶、雲母、花崗岩等各類礦藏80餘種,其中紅柱石儲量3.2億噸,為全國之最。
人口民族
全縣總人口17萬人,由漢、回、維、蒙等31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占38.3%(6.51萬人),回族占24.3%(4.13萬人),維吾爾族占34.2%(5.81萬人),蒙古族占2.3%(0.39萬人),東鄉族、土家族、柯爾克孜族等其他民族占0.9%。另有兵團、鐵路和河南油田新疆採油廠等駐焉單位17個。
經濟
2017年預計完成生產總值6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公共財政收入3.55億元。
交通運輸
“走遍南北疆,焉耆在中央”。焉耆地處南北疆交通咽喉,218國道、325省道、206省道和南疆鐵路、吐庫二線、和庫、烏尉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距庫爾勒機場70公里,是巴州北四縣、乃至南北疆的大型運輸網路中心。
歷史文化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焉耆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古絲綢之路交通要道,是唐代著名的“安西四鎮”之一。境內有七個星佛寺遺址、博格達沁古城、土孜諾克古墓群、霍拉山溝口烽火台等多處文化遺址。境內留有唐代詩人岑參、南宋詩人陸游的名詩名句和東晉高僧法顯、唐代高僧玄奘以及清朝民族英雄林則徐、學者褚廷璋的足跡。焉耆花兒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絲路古國、紅酒之都、美食名城、商貿重鎮、花兒之鄉”為主的五張城市名片盡顯古城風采。
城市榮譽
國家農業部特色經濟專業委員會授予“中國小茴香之鄉”“中國工業番茄之鄉”“中國甘草之鄉”等榮譽稱號。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
先後榮獲國家衛生縣城、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全國法治縣(市)創建先進單位、全國民眾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自治區“雙擁模範縣”、自治區第七次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自治區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自治區農業產業化先進縣、自治區農產品品牌建設先進縣,連續7年榮獲自治區級農田水利建設“天山杯”競賽先進縣等各類區級以上榮譽近百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