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茶

烹茶

茶最早是作為羹飲,一直到唐代,烹茶都是人們採用的主要飲用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烹茶
  • 外文名:brew tea
  • 注音:ㄆㄥ ㄔㄚˊ
  • 拼音:pēng chá
詞語概念,引證,基本含義,

詞語概念

解釋
指煮茶或沏茶。

引證

漢 王褒 《僮約》:“臛芋膾魚,炰鱉烹茶。”
宋 陸游 《殘春無幾述意》詩:“試筆書盈紙,烹茶睡解圍。”
清 陸嵩 《鬻兒行》:“兒年雖幼頗有知,掃地烹茶習已熟。”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八回:不想這前邊凶道名喚蕭道智,在殿上張羅烹茶,不見了張、趙二人。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十八回:白五爺道:“你去給我烹一碗新茶來。”聽玉堂將白福支出去烹茶,北俠就進了屋內。
《江南靖士詩稿·客來》:“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

基本含義

煮茶或沏茶的一種方法。
大體說來,我國飲茶方法先後經過烹茶、點茶、泡茶以及罐裝飲法等幾個階段。
一直到唐代,我國飲茶的方法主要採用烹茶法,宋代開始出現了許多變化。其中餅茶的飲用方法: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唐朝的茶葉生產過程是“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乾矣。”即在晴天將茶葉採下,先放在甑壺中蒸一下,然後將蒸軟的茶葉用杵臼成茶末,放在鐵制的模中拍壓成團餅,將茶餅穿起來,進行烘焙,最後封存。
飲用時,先要將餅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將茶餅碾碎成為粉末狀態,再用篩子篩成細末,放到開水中去煮。
煮時,”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謂棄其啜余,無乃而鐘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環激湯心,則量末當中心,而下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意思是水剛開,水面出現細小的水珠像魚眼一樣,並“微有聲”,稱為一沸。此時加入一些鹽到水中調味。當鍋邊水泡如湧泉連珠時,為二沸,這時要用瓢舀出一瓢開水備用,以竹夾在鍋中心攪打,然後將茶末從中心倒進去。稍後鍋中的茶水“騰波鼓浪”,“勢若奔濤濺沫”,稱為三沸,此時要將剛才舀出來的那瓢水再倒進鍋里,一鍋茶場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繼續烹煮,陸羽認為“水老不可食也”。最後,將煮好了的茶湯舀進碗裡飲用。此為烹茶。
還有一種方法是“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被陸羽視為溝間廢水的這種飲茶法,就是《廣雅》所記述的荊巴地區的烹茶方法,其形態類似於今天的菜湯。
這種方法是古代以茶作為菜羹到以茶作為單純的飲料之間的過渡形態,即古代以茶為菜羹時,可能也是和一些作料放在一起煮,並且既然作為菜食;一定也會加鹽才好下飯。到了宋代,烹茶法逐漸被淘汰,盛行點茶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