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龍壩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賓川縣賓居鎮
- 面積:3.12 平方公里
- 人口:2438人
- 耕地:4680畝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特色產業,新農村建設,村務公開,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點,地圖信息,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680畝(其中:田 畝,地4680畝),人均耕地1.9畝,主要種植白芸豆、秋蠶豆、包穀等作物。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0戶通自來水,有 202戶飲用井水,有 38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0 %)。有582戶通電,有45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1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0%、 %和%);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9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16戶(分別占總數的30 %和40%)。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 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 3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 0輛,拖拉機6輛,機車6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3戶;無小水窖 ;無"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無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無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畝。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 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9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54 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05萬元;畜牧業收入229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20頭,肉牛170頭,肉羊2600頭);漁業收入 1萬元;林業收入37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75萬元;工資性收入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36元,農民收入以白芸豆、蠶豆種植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0 人,在省內務工50人,到省外務1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 582戶,共鄉村人口2438人,其中男性1234人,女性 1204人。其中農業人口2438人,勞動力1220 人。該村以白族為主,是少數民族混居地,其中白族2373人、漢族30人,其他民族35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38 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距離(鎮)衛生院30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無人畜混居的農戶。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有果松10000畝、秋蠶豆10000畝,主要銷售往省內及省外。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 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相逢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村務公開
該村實行一年兩公開制度,半年一公開,主要以公開欄形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面積1518平方米,擁有教師19人,在校學生267人,距離鎮中學34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81人,其中小學生267人,中學生114人。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個、圖書室個、業餘文娛宣傳隊5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5個,下設5個黨小組,黨員總數76 人,黨員中男黨員71人,女黨員5人。村委會由主任1人 副主任1人組成,下設大箐等8個村民小組。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較差, 問題比較突出:1 交通道路比較困難,不安全。 2 人蓄飲水比較困難。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計畫發展種植:白芸豆 果松。
地圖信息
地址: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烏龍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