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南燭
- 拉丁學名: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 別稱:西燭葉;烏米飯;烏飯草;苞越桔;南燭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亞綱:五椏果亞綱
- 目:杜鵑花目
- 科:杜鵑花科
- 亞科:越橘亞科
- 屬:越橘屬
- 種:南燭
- 分布區域:產台灣省、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
繁殖方法,主要價值,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風俗,傳說,
繁殖方法
種子等
主要價值
烏飯樹花含有烏索酸、對香豆酸、莽草酸、山楂酸、葒草素、異葒草素、無羈萜、水晶苷、烏飯樹苷、beta-谷甾醇-beta-D-葡萄糖苷。樹葉色素的主要成分為槲皮素,此外還有胺基酸、有機酸、嫩葉色素的為3,老葉為4,還含有酚類、鞣質、還原糖、多糖、蛋白質等。有機酸主要是草酸、酒石酸、檸檬酸和琥珀酸,糖主要是葡萄糖、蔗糖、麥芽糖、果糖等。色素含有鋇、硼、鐵、錳等19種微量元素樹葉中色素含量約為18.7%,浸膏呈黑色膏狀,具有龍眼香氣,無異味,吸濕性較好,金屬離子對色素無明顯影響,錫、鋁、銅離子在300ppm以上有影響。烏飯樹果色素呈深紅色至藍色,主要成分是翠雀定-3-葡萄糖苷(氰定-3-葡萄糖苷)。用途:果實可鮮食。樹葉和果實可用於提制色互,用於各種食品的著色。葉和果實入藥,治心腎虛弱、支氣管炎,根能散淤、消腫、止痛,治跌打紅腫,牙痛等。採收加工:樹葉切碎後用水浸提,濃縮精製可得色素。
形態特徵
高可達1-3.5米,多分枝,幼枝有柔毛;枝條細,灰褐帶紅色,幼時帶有點狀微毛,老時脫落。葉互生,草質;卵狀橢圓形至狹橢圓形,邊緣具稀疏尖鋸齒,基部楔形,先端銳尖,革質,有光澤,中脈有短毛;葉柄短而不明顯。總狀花序腋生,具有10數朵花,微具毛;苞片披針形,長1CM,邊緣具不明顯鋸齒;花冠白色,壺狀,具絨毛。漿果、紅紫或紫黑色,扁球形或球形,直徑5-8.5MM,表面被灰白色細柔毛,內含多數淡黃色至棕黃色種子,長卵狀三角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山坡灌木叢或馬尾松林內,向陽山坡,多生長在酸性土壤中。常分布在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m的山地,常見於山坡林內或灌叢中,是酸性土(紅壤)上的指示植物。
分布範圍
風俗
農曆四月初八吃烏飯是宣城、南京溧水、常州溧陽、無錫宜興(宜溧山地)、慶元黃田、竹口一帶的民間習俗。烏飯的做法是,用一種叫“烏飯草”的灌木葉子放在鍋中煮爛,然後取其烏黑色的汁液拌入糯米之中,再加上瘦肉攪拌,經文火炊透便成烏飯,其味清香可口,使人食慾頓增。
傳說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江南一帶(蘇南、皖南、浙)人家家“吃烏飯”。據民間傳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目蓮救母”的孝行。在中國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為“目蓮戲”。據南宋《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有“目蓮救母”雜劇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目蓮初曾出家學道,後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稱。故事寫目蓮的母親因在世時貪念世報,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備受折磨。目蓮遍游地獄尋母,終於重逢,同升仙界,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
這一故事在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細節。即: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後,費盡周折,求得恩準,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
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曆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掉。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該樹即南燭樹或稱南天燭,一名青精樹)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民間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