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逕古道的開通遠早於梅嶺古道,正所謂“庾嶺未開,南北通衢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烏逕古道由南雄市區溯昌水而上約65公里可抵烏逕,然後轉陸路經田心、松木塘、鶴子坑、鴨子口、逕口圩等地達江西信豐,再從九渡圩下桃江、入章水,可遠至閩南、江南或中原,為粵鹽、贛糧、閩茶運銷之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逕古道
- 地理位置:廣東省南雄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
- 著名景點:堡寨
簡介,村鎮,堡寨,現狀,
簡介
大庾嶺路(即梅嶺古道)開通後,大宗貨物從梅關入贛,但仍有販夫走卒穿梭於烏逕古道之上,道旁牙行、商鋪林立,繁華依舊。明清時期,烏逕古道更加繁忙,成為粵鹽北運的重要通道。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每日來往於烏逕道的牛車約100輛,往來於南雄至烏逕新田的木帆船約500艘。直至民國時期,這裡水運還相當發達,南北客商雲集烏逕,為南雄市第一大墟市。
村鎮
在交通帶動下興起的村落、城鎮不計其數,享有“西晉第一村”美譽的新田村先祖便是循著烏逕古道,一路南行落戶於此的。“先有新田李,後有烏逕鎮”,自建村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近村的新田碼頭泊位深闊,直通新田圩河邊各商行,“日屯萬擔米,夜行百隻船”,商貿之繁榮可見一斑。如今村頭近千年樹齡的古榕參天蔽日,村中青磚瓦房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庭院台閣數不勝數。唐、宋、元、明、清五朝建築散布其間,從唐代到明代的40多座祠堂、照壁、書院等古建築保存較好,唐代的磚雕、宋代的斗拱、清代的木雕隨處可見。村中的古井雖歷千年風霜,井壁爬滿青苔,麻石砌就的井台已被歲月的年輪打磨得滑膩光亮,但井水依舊清甜甘冽,澤惠著新田子孫。古村落據說是古代中原人在南雄的第一個聚居地,又經近千年的過境貿易的滋養,其歷史文化甚至比珠璣巷更為古老、豐富,許多風物民情保存完好,堪稱一座鮮活的民俗博物館。
堡寨
除了村鎮外,還有堡寨。水城位於烏逕圩東南約1公里處,是古道沿線最為典型的堡寨建築之一。城似橢圓形,由青磚築成,城外有一條5米多寬的護城河環繞,水城之名由此而來。門外架一石橋,為出入城的唯一通道。城門上鑲著“七星世鎮”的石匾,七星即七星樹下(因有七顆松樹列如星斗而得名),為葉氏南遷後的肇基之地。烏逕地處粵贛邊陲,古來商貿比較繁榮,但頻遭盜寇搶掠。早在南漢時,紳民在今城之地四周築土埂,為水城之雛形。出於軍事防禦之需,歷代屢有修葺。嘉靖二十八年,葉族計議,為加強防衛,把土城改為磚城,且加築護城河,時任知府周南為之題額“七星世鎮”。時光流逝,而今城牆已毀,僅門樓保存完好,上有瞭望孔,城頭匾額掩映在蔥蘢的藤蔓之中,陣風拂過,傳來沙沙的聲響,似乎在低訴那段滄桑的過往。城內整齊的巷道兩旁排列著葉氏民居,麻石鋪就的巷道經不住歲月的打磨,已變得光滑細潤,石縫間細草如茵,在夕陽的餘輝中迎風搖曳。
現狀
在千百年的漫長歲月里,烏逕古道為溝通粵贛乃至嶺南與中原做出巨大貢獻,而後漸漸湮沒於歷史的煙雲中。遺存在現代公路旁的幾座紅石青磚涼亭,或處身於叢生蔓草之中,或偏踞於雜物廢材之後,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倔強地堅守著古道上曾經演繹的輝煌與滄桑。時過境遷,昔日喧囂繁鬧的古道已湮沒在現代化的建設之中,硬化的雄信公路,延續著烏逕古道曾經的使命。只有那散落路旁的古鎮墟市、村寨古堡、殘碑斷垣、涼亭古樹可重顯當年的繁華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