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里白鮭

烏蘇里白鮭

烏蘇里白鮭,Coregonus ussuriensis (Berg,1906),鮭科白鮭屬的一種鮭魚,是黑龍江省的特產魚,以烏蘇里江為主產區,黑龍江松花江興凱湖次之。烏蘇里白鮭屬於冷水性魚類,夏季棲息於水溫較低的支流中,或在大江深水處,此時幾乎停食。春、秋兩季覓食較旺。冬季在大江越冬。它們主要以小型魚類為食,其次為水棲昆蟲的幼蟲等。

基本介紹

體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習性,危機現狀,保護措施,

體形特徵

烏蘇里白鮭身體側扁,體高大於頭長,吻短,口端位,口裂小,上頜骨寬大,游離,後延長至眼球下方,各鰭均小,尾鰭分叉較深,具有脂鰭。體背部呈灰綠色,體側和腹部是銀白色。背鰭、脂鰭和尾鰭稍帶淺黃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灰白色。
烏蘇里白鮭
背鰭條II~III―9~12;臀鰭條II~III―9~16;側線鱗 。鰓耙24~30。幽門盲囊127~188。鰓條骨8~11。
體長為體高的3.9~5.0( 。)倍,為頭長的4.2~5.3(4.8±0.2)倍,為尾柄高的10.1~15.4(12.7±1.4)倍,為尾柄長的7.3~11.7(9.0±0.8)倍。頭長為吻長的3.1~5.3(4.0±0.4)倍,為眼徑的3.7~5.7(4.8±0.5)倍,為眼間距的3.1~4.1(3.6±0.2)倍,為眼後頭長的1.5~1.9(1.7±0.1)倍。
體長,橢圓形,略側扁,體高大於頭長;頭較小。吻短,約與眼徑相等。口端位,口裂小;上頜骨寬大,後端游離,末端達眼球中部下方。眼無脂眼瞼,上下頜、犁骨、齶骨和舌上均無齒。各鰭均小;尾鰭分叉較深;具有很小的脂鰭。體鱗較大,側線平直,側線鱗為86-92個。尾柄短。體背部灰綠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背鰭、脂鰭和尾鰭稍帶淺黃色,胸鰭、腹鰭和臀鰭灰黃色。

生活習性

烏蘇里白鮭為北方冷水性魚類。喜棲息於水質清澈、砂礫或礫底質、水溫較低的平原區河流或山澗溪流中,或藏在大江深水處。為陸封型種類。常棲居於水溫1-20℃的水域,最適水溫為10℃左右,但水溫降至1℃時,仍能正常攝食。隨生活水域環境溫度變化,有明顯的季節性遷徙:4-5月江河解凍,流水期結束後,集群在河道淺水區索鉺;水溫上升至15℃以上時,開始游向水溫較低的上游支流或山澗溪流;10月水溫降至10℃以下,游回原河道支流進行繁殖。冬季在河道深處越冬。烏蘇里白鮭為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小型魚類、甲殼類、水生昆蟲等。夏季幾乎停食,春、秋季食慾較旺。生長速度較慢,5齡魚長約31.5厘米,第六年為36.4厘米,第七年為40.7厘米。體長35厘米的個體,體重約0.5公斤。性成熟需5-6年,產卵期為10月下旬至11月初,產卵場所選擇於支流中。

分布範圍

烏蘇里白鮭主要產於黑龍江省的烏蘇里江,其次是黑龍江松花江興凱湖等水域,嫩江數量較少;國外除俄羅斯黑龍江水系外,庫頁島也有分布。烏蘇里白鮭是黑龍江省的主要經濟魚類,也是黑龍江省的特產魚,產量以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黑龍江中游為多。黑龍江全省年產量約50噸,占總漁獲物的0.4%;在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1940年約達116.2-640.6噸。但產量明顯減少。肉質細嫩,味鮮美,脂肪含量高達7-16%。烏蘇里白鮭可以作為北方山谷型水庫的放養對象。

繁殖習性

常見個體長約320-480毫米, 體重0.4-1.2公斤,最大個體3公斤。年齡範圍2-8齡,2齡極少發現,2-3齡所占比例極小, 僅3.2%。4齡占12.2%,5齡占22.8%,6齡占28%,7齡占19.8%,8齡占14.%。性成熟較遲,雄魚5齡初次性成熟,雌魚6齡性才首次性成熟。個體懷卵量2.9-6.0萬襪,卵球形,淡黃色,卵徑2.0-3.0毫米。繁殖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翌年春季仔魚孵出後,在卵黃囊尚未吸收盡時,即沿黑龍江順流而下。產卵場的具體位置及幼魚在黑龍江流域江段進行肥育的確切地點不詳。雄 魚在繁殖季節具明顯的副性徵,生殖後即行消失。肉食性魚類,捕食魚類、甲殼類和水生昆蟲。攝食強度和食餌種類隨季節而異。夏季由於水溫升高几乎停止攝食,春秋兩季食慾旺盛,攝食強度較大,秋季胃納中以水生昆蟲為主,冬季則以魚類為主。

危機現狀

由於主要產區位於中俄兩國的界河,而對界河的生產未加限制,過度捕撈,尤其是中俄兩國漁民大量捕撈體重100-200克的幼魚,直接影響了資源的正常補充。再則,生活水域環境的污染,也影響著魚類的正常的生命活動。大個體高齡魚已極為少見。

保護措施

在整個江段,取締密網作業,漁具漁網不得小於80毫米,不捕小於400毫米、600克的幼體;在主要產卵場地設立禁漁區,保證有一定數量的親魚進入產卵場進行產卵的機會;開展人工育苗、放流的研究,進行放流增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