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葉猴屬(烏葉猴)

烏葉猴屬

烏葉猴一般指本詞條

烏葉猴屬(學名:Trachypithecus):猴科的一屬。約17種,包括黑葉猴郁烏葉猴菲氏烏葉猴戴帽烏葉猴紫臉烏葉猴等。

分布於東洋界,棲息於河谷地區的亞熱帶密林中,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山林中,有時也到丘陵地帶。主要樹棲。成小群生活,由一雄猴率領,早晨和午後覓食,中午休息。晚上在樹上或岩洞中睡覺。

一部分生活在東南亞地區,包括華南、印度東北部、婆羅洲、泰國、爪哇島巴厘島;另一部分則生活在印度南部和斯里蘭卡。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該屬物種,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烏葉猴屬的物種體型纖瘦,頭部較小,尾巴和四肢細長,尾巴很長,達50厘米。它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在跳躍時以尾巴來平衡身體。初生的幼仔體色為桔黃色或乳白色,耳、臉、手、足均為粉紅色,與成體的灰黑體色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樣就會引起群體中的成員的注意,可以得到很好的保護。
戴帽烏葉猴臉部為黑色,身體除了四肢的末端和尾巴為黑色外,其餘都是銀灰色,被毛長而稀疏,頂部的毛較為蓬鬆,沒有旋毛,冠頂的顏色較深,如同戴著一頂小帽,與兩頰淺色的絡腮鬍須成鮮明對比。
菲氏烏葉猴毛色主要為灰褐色,或銀灰色略帶黃色,只有胸腹部為灰白色,因而還有“灰葉猴”之稱。它的主要特點是冠毛較長,兩隻眼睛的外圍和嘴的外圍的皮膚因缺乏色素而形成灰白色的眼圈和嘴圈。
黑葉猴頭頂有一撮豎直立起的黑色冠毛,枕部有2個毛旋,眼睛黑色,兩頰從耳尖至嘴角處各有一道白毛,形狀好似兩撇白色的鬍鬚,十分有趣。全身包括手腳的體毛均為黑色,背部較腹面長而濃密,所以又被叫做烏猿。臀部的胼胝比較大,尾端有時呈白色。

棲息環境

棲息在熱帶亞熱帶森林繁茂,灌木叢生,山勢險峻,岩洞較多的石灰岩地區,其中生活於分布區北部的的烏葉猴體毛較長而密,到了冬季在皮下聚積有較厚的脂肪,因此具有較強的抗寒性。

生活習性

喜愛群居,每群一般為3-10隻,較大的群體約有20隻左右。通常在樹木的上層活動、採食,很少下地,有一定的活動規律和較為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大約為3-5平方公里。
行動敏捷、輕盈,善於攀登、跳躍,早晨和傍晚尤為活躍,夜間則棲息於懸崖峭壁間的天然岩洞內。它的警惕性很高,每天黃昏進洞之前都由群體中擔任首領的雄獸率先入洞觀察,沒有發現異常時,其它成員才依次而入,最後進洞的是懷孕和帶有幼仔的雌獸。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的山林中,有時也到丘陵地帶。主要樹棲。成小群生活,由一雄猴率領,早晨和午後覓食,中午休息。晚上在樹上或岩洞中睡覺。
主要是草食性的靈長類動物,主要食物是樹葉、花芽、花蕾及花朵、野果、種子。偶然吃些昆蟲及其他小動物。在雨季,它們會喝葉子上的水。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包括華南、印度東北部、婆羅洲、泰國、爪哇島和巴厘島;另一部分則生活在印度南部斯里蘭卡

繁殖方式

烏葉猴的妊娠期是195-210天,每胎產一仔。哺乳期為12-20周,嬰兒變得更加獨立於其母親,開始吃固體食物並參與社交活動。 斷奶在7-8個月之間。

該屬物種

烏葉猴屬(16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1
Trachypithecus auratus
2
Trachypithecus barbei
3
Trachypithecus cristatus
4
Trachypithecus delacouri
5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6
Trachypithecus geei
7
Trachypithecus germaini
8
Trachypithecus hatinhensis
9
Trachypithecus johnii
10
Trachypithecus laotum
11
Trachypithecus obscurus
12
Trachypithecus phayrei
13
Trachypithecus pileatus
14
Trachypithecus poliocephalus
15
Trachypithecus shortridgei
16
Trachypithecus vetulus

種群現狀

對烏葉猴生存的威脅包括農田、放牧、道路建設、土壤流失和毀林,預防作物掠奪造成的中毒,以及尋找藥物和食物等。主要是環境破壞造成生存地碎片化,使該屬物種數量下降,處於近危及瀕危狀態。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