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烏萊之戰
- 發生時間:633年
- 主要指揮官:哈立德
背景介紹,經過,結果,
背景介紹
早在薩珊王朝建立之初,生活在當代伊拉克南部、沙特北部與阿聯等地的阿拉伯部落便紛紛倒向泰西封宮廷。雖然是懾于軍事威脅或利益誘惑,但終究在數百年的時間裡與波斯宗主相處融洽。偶有發生的小規模邊境衝突,也沒有對帝國的京畿重地產生威脅。因此,由薩珊方面花重金打造的沙漠防線,依舊將重心對準西面的拜占庭控制區。等到穆斯林軍隊選擇由科威特地區發起縱向突破,便因缺乏有效的縱深配置而逐步瓦解。
不過,出於地域矛盾和信仰爭端,薩珊的阿拉伯附庸們還是對舊主保持忠誠。一方面是麥加-麥地那核心的崛起,必將影響到被他們長時間把持的波斯灣南部貿易。同時,自己所選擇的一性論教派也被羅馬方面批鬥為異端邪說。但就是這種較為尷尬的雙重壓力,讓他們對內顯得更為團結,也常常對外展現出非同小可的頑強鬥志。即便有許多世襲領地遭穆斯林侵奪,還經常在大規模會戰中損失慘重。稍後都會迅速完成重組,繼續協助波斯正規軍組織新的抵抗。加之本身就熟悉沙漠環境,通曉農墾區外的各類捷徑,自然對入侵者的後勤補給造成嚴重威脅。
在瓦拉賈戰役進行時,先前由伊嗣俟三世下令徵召的第二支大規模援軍,也正不緊不慢地向南部前線移動。其主要成員都來自東方的伊朗高原各地,且依舊缺乏可靠的騎士階層參與,基本都靠武裝平民和城鎮衛隊拼湊而成。如果再考慮到這些嚴重依賴畜牧業的地區,一直缺乏可靠的步兵文化傳統,步兵戰力可能要比先前覆沒的幾支友軍遜色。統帥巴曼也是在前期故意減緩行軍速度,任由衝動搶功的西部同行們為國捐軀。直到萬王之王下令他進抵烏萊,負責指揮當地的阿拉伯盟友殘部,都不太情願同哈立德發生正面衝突。
當然,薩珊軍隊的大體位置,基本都躲不過穆斯林斥候的嚴密監視。哈立德很快就得知對手的新集結點,並判斷迅速決戰對自己最為有利。因此強令部隊快馬前行,以便再次對充滿恐懼的手下敗將們實施打擊。結果不僅是抓住了從前次血戰中逃生的漏網之魚,還發現有更多送上門來的波斯新丁。至於他們的主將巴曼,更是為拖延時間而重返泰西封去面見君王。臨走前都不忘告誡代為指揮的賈邦,千萬不可在自己回來前就再起戰端。於是,就在他滯留都城而不得要領的同時,強悍的死敵已主動追擊過來。
經過
即便如此,薩珊士兵和他們的同盟依舊有機會撤離,或是索性拒絕接受任何挑釁。但基督徒阿拉伯人首領阿卜杜拉卻拒絕退縮,期望以血戰為自己先前殞命的兒子復仇。這個想法很快為其他中小部族的首領認可,並使薩珊指揮官賈邦也無力反駁,只能在半推半就中踏上沙場。更為要命的是,穆斯林軍隊是在上午晚些時候抵達。波斯士兵被迫提前部署列陣,從而錯過了補充體能損耗的午飯,以至於在後來交戰中會更早露出疲態。
戰鬥開始後,哈立德按最傳統的方式布陣,將18000名士兵分為左-中-右三路,兩側和後方也都部署了掩護騎兵。對面的賈邦與之類似,用基本以步兵為主的波斯王軍充當中路,而以存有大量騎手的阿拉伯同盟保護側翼。由於戰場就位於幼發拉底與支流卡塞夫河之間,所以根本不擔心對方會再次出動預備隊來實施包抄。但這也意味著正面交鋒將會更為膠著,反而讓個人戰力比較平庸的聯軍更容易吃虧。多達70000人的部隊規模,也不可能在如此狹窄的空間內拉長正面寬度。
果然,穆斯林方面也不再尋求派騎兵進行大範圍機動,直接以用高速衝鋒逼近敵方陣線。這樣既能發揮自身的肉搏優勢,也能盡最大程度削弱波斯弓箭手的漫天齊射。然而,薩珊方面也有不少成功從前次血戰中突圍的佼佼者。他們繼續以嚴密的盾牌陣支撐起中路局面,讓急於尋求突破口的阿拉伯人也無所適從。右翼的基督教盟軍更是勇武頑強,在首領阿卜杜拉的感召下拚死搏殺,幾乎將對面的穆斯林左翼部隊擊潰。至於另一頭的部落殘兵,雖遭受有大量阿拉伯背教者的穆斯林右翼猛攻,也始終堅守陣地,維持著源自本能的強大求生欲。
眼看無法擊破眼前這支薩珊軍隊,強如哈立德這樣的名將也只能暫時回撤人馬,以待稍作休整後再重新出擊。期間,他還再度展現格鬥技巧,在眾目睽睽之下同阿卜杜拉展開對決。儘管後者報仇心切,還是被經歷過無數大場面的穆斯林主將擊殺。好在其麾下的部落武士並不因此就感到氣餒,繼續在殘酷的貼身肉搏中寸步不讓。
最終,讓薩珊-阿拉伯聯軍輸掉此戰的重要因素,還是許久無法得到補充的士兵肚子。由於沒能按原計畫吃上午飯,他們在下午的交鋒重啟後便很快暴露出體能缺陷。特別是被強制徵召而來的武裝平民,向來缺乏嚴格的長期軍事訓練,也沒有經歷過什麼戰場磨練。起初還能靠宗教祈禱、長官監督和求生本能去支撐,稍後卻敵不過自己的孱弱身子。於是,在慣於忍受飢餓與長時間作戰的穆斯林對手壓迫下,逐漸失去了原有位置,開始向身後的西北方撤退。但很快被身後的第三條支流擋住去路,至此也徹底失去了求勝欲望。
結果
眼看勝利就要到手,哈立德一面調集重兵圍攻敵軍兩翼,同時還命手下不要對放棄抵抗的波斯人痛下殺手。於是,除少數貴族軍官和精銳部隊能及時撤離,大部分薩珊士兵都被成群結隊地俘虜在原地。只留下他們的阿拉伯同盟繼續抗爭,在日漸縮小的包圍圈中被盡數消滅。此後的帝國軍隊,也就再也無法徵召到如此之多的可靠盟軍。只是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穆斯林方面很快在當天晚些時候開啟殺戮模式,將數萬名降卒帶到主帥面前處死。大量血水直接染紅了附近河流,以至於烏萊之戰也被後來的阿拉伯史學家們形象地稱為—血河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