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烏石圍坐落在龍南縣楊村鎮東水河邊的烏石圍,因大門前左側臥有一塊很大的烏石頭,所以圍屋取名為烏石圍,又名盤石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石圍
- 地理位置:江西省龍南縣楊村
- 建築類型:圍攏式圍屋
- 建造年代:明代萬曆年間
- 保護等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烏石圍簡介,烏石圍建築結構,烏石圍歷史,
烏石圍簡介
2001年2月4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直播中國現場直播了烏石圍全貌和詳細情況。這塊高1.5米,長2.5米的烏石,有其不凡的來歷。相傳在幾千年前,東水河有一隻烏龜,經千年修煉成精後,經常在東水河一帶興風作浪,吞噬人畜,擾得一方百姓不得安寧。後來這事驚動了天上的觀音娘娘,派善財童子下到東水河去降妖。童子經過一場惡戰打敗了烏龜精,後又施展法力使爬上岸邊想逃走的烏龜精變成了一塊碩大的烏石。
烏石圍建築結構
建於明代萬曆年間迄今已390多年的烏石圍,前方後半圓形,在眾從風格迥異的客家圍屋當中,可以說是獨具特色,特別珍貴。烏石圍占地約4500平方米,圍屋正面長約60米,至後圍圓形底部約70米,圍牆高約8米,分2—3層樓。圍屋正面左右兩角對稱,建有高達15米的方形炮樓,炮樓的四面牆上分布許多槍眼和炮洞,圍屋堅固異常,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
圍屋共有3道門。大門設在圍屋正面的中間,大門兩邊分別立有一隻雕刻精美的石鼓,石鼓上邊各刻有一隻石獅,表示圍屋內曾是官宦之家。走進大門是三進三廳的大廳堂,這是圍內客家人活動的公共場所。大廳兩側是由6間兩層房屋組成的6個四合院、六六三十六間偏房和3個寬敞的大廳組成的蔚為壯觀的方形建築體,這是烏石圍的核心建築。環抱著方形大廳群體建築的是62間房屋構成的半圓形外圍屋,朝大廳內的二樓用木板做成走馬廊,形成U形通道,以便相互呼應,而朝外的牆上則從上至下分布著許多深邃幽暗的槍眼和炮洞,與圍屋前面兩邊的炮樓一起,形成抵禦外敵入侵的火力網。
在烏石圍後半圓左側設定有一口水井,供圍內生活之用。三百多年來,清澈涼爽的井水滋養著一代又一代圍屋裡的客家子孫,人們至今仍然是飲用這口古井裡的水。
烏石圍建築用料考究,做工精細,圍屋內到處有雕琢精美的裝飾物,有色澤艷麗的廊圖壁畫,顯示出客家人高超的建築工藝,漾溢著濃郁的客家文化韻味。
烏石圍歷史
明朝萬曆初年,“烏石圍”客家人的祖先賴紹先在粵贛通道橫崗隘任私隘官,主理鹽道商務關卡和御賊之事。加之在官坑、水花潭、梅子斜等處有祖遺杉林山場3000多畝,世代經營木排生意。二世祖思章公曾因放排九江將老木曲杉送給皇家建行宮,授以“天下老人”封贈,見官家三級,而得到豐厚回贈。六世祖元宿公遵祖俗放排行商,家財日聚漸豐。萬曆三十八年左右,已四十歲的元宿便與六十六歲的老父商議,請來廣東名匠黃師傅,開基建圍。先立祖廳,定好中軸線,後建房。連年續建不間斷。元宿公九個兒子長大後又接續興建,經二十八年工夫,歷三代之力,而建成,耗白銀1200兩。
據傳升梁日子,是在興寧揀的。同去的還有新城盆形宋屋人,二人同路歸時,問及時刻、價錢,發現兩處揀的時刻一樣,但烏石圍的價錢貴很多,為尋個說法,又返回,相問,羅家說:“我曉得你會返回,回來了就是子孫有福!”、“這個時刻,雷公會下地,要準備2根棟樑,第一根上去雷公打壞,立即換上第二根,方為大吉!”後來果然如此。烏石圍依計行事,宋屋未先準備,只好任其自然。
兩處也同一師傅施工。黃師傅喜歡吃鴨胃、宋家餐餐有此菜。賴家也知其此嗜好,卻留著曬乾,加工腊味,留著送師傅。黃師傅不知內由。認為招待不熱情,有心將柱子倒立一根,塗上油漆,瞞過東道。園工送師傅回家時,老祖母將雞、鴨胃乾放了滿滿扛盒。送至楓樹坳頭,黃師傅發現後,羞愧難言,於是拿起斧頭、木尺,返回廳內,在柱上用木尺和斧頭敲敲,高聲呼喊:“頭到(倒)頭髮,尾到(倒)尾發,中間到就兩頭髮!”至今仍可從結疤紋上看出那根倒立的柱子。
烏石圍“外圓內方”,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周邊房屋做成圓形,圍著祖廳,意即盤龍狀。地理名師說,此圍來龍很遠,龍頭在廣東連平州,龍尾在此結穴。故從擇地起名到建築施工都不離“龍”字。傳說,在開工時,曾鑿開門前一塊大石,竟“呼”的一聲飛出一隻金烏鴉,窩裡還有一隻,趕忙填石補復。又傳,仙人曾在石上坐過,至今留下坐位痕。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客家著名圍屋“烏石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