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生八九子(烏生)

烏生八九子

烏生一般指本詞條

烏生八九子處於漢代漢樂府,是以樂府詩、雜言體為主的文言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烏生八九子》
  • 創作年代:漢代
  • 作品出處:漢樂府
  • 文學體裁:樂府詩、雜言體
  • 作者:無名氏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烏生八九子,端坐秦氏桂樹間。唶我⑴!秦氏家有游遨盪子⑵,工用睢陽強⑶,蘇合彈⑷。左手持強彈兩丸⑸,出入烏東西⑹。唶我!一丸即發中烏身,烏死魂魄飛揚上天。阿母生烏子時,乃在南山岩石間⑺。唶我!人民安知烏子處?蹊徑窈窕安從通⑻?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⑼,射工尚復得白鹿脯⑽。唶我!黃鵠摩天極高飛⑾,後宮尚復得烹煮之。鯉魚乃在洛水深淵中⑿,釣竿尚得鯉魚口⒀。唶我!人民生,各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道前後⒁!

作品注釋

⑴唶(jiè介)我:象聲詞,指烏的哀鳴。我,語尾助詞。
⑵游遨盪子:即盪子。“游”、“邀”、“盪”三字同義。
⑶工用:善用。睢(suī雖)陽:漢睢陽縣,古宋國的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相傳宋景公時有一個弓匠造了一張強弓(硬弓),能射幾百里遠。
⑷蘇合:西域月氏(zhī支)國所產的一種香料。“蘇合彈”是用蘇合香和泥製做的彈丸。
⑸“左手”句意思是左手執強弓,右手拿兩顆蘇合彈丸。
⑹“出入”句是說秦氏子轉游在烏的前後左右,想伺機射殺烏。
⑺南山:指終南山,在陝西西安市南。
⑻蹊徑:狹窄的小道。窈窕(yǎotiǎo):山水幽深貌。
⑼上林苑:漢宮苑名,在今陝西西安市西,苑內放養禽獸,供皇帝遊獵。
⑽“射工”句是說射工射得白鹿,製成肉干。
⑾黃鵠:天鵝
⑿洛水:源出陝西洛南縣冢嶺山,東南流入河南省境,經洛陽至鞏縣注入黃河。
⒀以上數句是由珍養在上林苑中的白鹿,高飛在天空中的黃鵠,潛游在深淵中的鯉魚,統統難以逃生,以喻當時社會現實的極端險惡。
⒁死生:複詞偏義,死。這二句是說人的壽夭由命,死的遲早又何須計較。這是詩人含著血淚的控訴。

作品鑑賞

從哀慨的深切和思致的奇特看,《烏生八九子》完全可與《蜨蝶行》比肩、頡頏。
不過,此詩的主人公,已不是翩翩翻飛的蝴蝶,而是只生養了八九個雛鴉的老烏。當初,它的窠巢築在“南山”,日子過得大約頗艱辛;而今,“烏子”們長大了,便放心地遷居到了這“秦氏”家的大桂樹上。悲劇開場的時候,幾乎一無徵兆——它們“端坐秦氏桂樹間”,正“喳啦”、“喳啦”地歡快聊天。
隨即是可怕敵人的上場:“秦氏家有遨遊盪子,工用睢陽強、蘇合彈”——這位浪蕩公子,正經事不乾,彈雀射鳥卻頗在行。只要瞧一眼他手中所執的,竟是睢陽(今河南商丘)所產的強弩、蘇合(西域香)配製的帶香彈丸,便知有多兇悍和豪奢了。
倘若烏鴉母子警覺些,這場悲劇便不會發生。但也許這浪蕩子過於詭詐,掩近樹下簡直悄無聲息;也許老烏才來秦家不久,全不知曉此刻處境之兇險。詩中由此出現了最富戲劇性的一幕:當樹下的浪蕩子凝神屏息、“左手持強彈兩丸”之際,恰正是烏鴉母子“端坐”樹間,聊得興高采烈之時——前後文描述的強烈反襯,使這幕悲劇的發生,帶有了牽人心魄的效果。
詩中傳出的一聲驚嗟之嘆(“唶我”),剎那間改變了一切:“一丸即發中烏身,烏死魂魄飛揚上天”——猝然中彈的是那老烏,它剛才還沉浸在母子情深之中,此刻卻已撲楞楞慘呼而墜。伴隨這一景象出現的,恐怕還有那八九隻“烏子”的四散驚飛和哀哀悲啼:讀者的心被震顫了,這幕突發的悲劇,也已演到了尾聲。——這一切情景,與《蜨蝶行》均極相似。按照後者的格局,這幕悲劇既已結束,詩也便該收住了。
但此詩非但沒有收筆,卻出人意外地續上了一節垂死老烏的自傷自嘆。“阿母生烏子時,乃在南山岩石間”——首先湧上老烏腦際的,是它當年生養烏子的難忘景象:那是在高高的南山上,峰岩叢立,有誰能知道我烏鴉母子的居住之所?就是知道,那溪徑幽曲的懸崖高處,又有誰能光臨、窺伺?剎那間的憶念,把老烏帶回了多美好的往事;在“蹊徑窈窕(幽深)安從通”的長聲嗟嘆中,訴說著老烏搬居秦氏桂樹,而慘遭禍殃的傷痛和悔恨。此刻,這悔恨卻是再也無可追補、無可挽回的了。——在“目睹”了這幕悲劇之後,讀此四句,真可令人噓唏泣下。
奇特的是,老烏的嗟嘆卻陡然倒轉,由自傷轉入了自慰:“白鹿乃在上林西苑中,射工尚復得白鹿脯……”在“魂魄飛揚上天”的時候,它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同類——上林苑的“白鹿”、摩天高飛的“黃鵠”和深居洛水的“鯉魚”:它們都曾小心翼翼,躲避著“射工”、“釣竿”的傷害,結果白鹿成了射工口中的脯肉,黃鵠烹作後宮品嘗的佳肴,連洛水深淵的鯉魚,也照樣被鉤釣而出、難逃一死。這樣一想,傷痛的老烏終於得到了一些安慰:“人民生,各各有壽命,死生何須復道前後?”這便是老烏死去的剎那間,所閃現腦際的最後一縷思緒。
初讀起來,這結尾之曠達自慰,似乎大大消解了這一悲劇所帶給讀者的沉重感。然而,仔細涵詠,便能體味到,在這曠達自慰中,實包含著人生最深切的沉痛。如果說,烏鴉母子的慘遭災禍,還多少帶有某種偶然性的話;那么,有了結尾這一節“白鹿”、“黃鵠”、“鯉魚”悲劇的連翩而現,讀者該瞥見了一個非常廣大的、充滿兇險的悲劇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無辜的受害者不管躲得多遠、藏得多深,也都無法逃脫被掩捕、被射殺、被宰割的命運。則烏鴉母子即使不遷來秦氏桂樹,也不可能有更好的遭遇。清人沈德潛曾指出,在詩歌表現中有一種“透過一層法”,即“明說不堪,其味便淺”,“轉作曠達,彌見沉痛矣”(《說詩晬語》)。此詩之抒寫老烏遭禍的傷痛,終於在四顧無訴中轉作自慰自解之語,正以“曠達”之思,表現了這種不便“明說”而又恨、痛無盡的人間悲哀。個別的悲劇,由此得到了廣大背景的映照;偶然的災殃,由此升華為無可避逃和倖免的必然——這樣的災殃,在西漢武帝之世酷吏橫行時,曾屢見不鮮;在元、成之際亦源源不絕。
由此看來,《烏生八九子》正與《蜨蝶行》一樣,借自然界鳥禽、昆蟲的遭際,抒寫了社會中受迫害、受蹂躪者的悽慘命運。從表現方式看,均思致奇崛、意出塵外;而從反映現實的深廣看,《烏生八九子》更多耐人尋味的意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