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夫·斯萬特·馮·奧伊勒(Ulf Svante von Euler,1905年2月7日-1983年3月9日),瑞典生理學家和藥理學家。他與伯納德·卡茨、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一起獲得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爾夫·斯萬特·馮·奧伊勒
- 外文名:Ulf Svante von Euler
- 國籍:瑞典
- 出生日期:1905年2月7日
- 逝世日期:1983年3月9日
- 主要成就:獲得197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個人簡介,主要經歷,
個人簡介
烏爾夫·馮·奧伊勒Ulf.S.von.Euler 1905年2月7日生於斯德哥爾摩,他是Hans von Euler-Chelpin和Astrid Cleve的次子。其父生於德國奧格斯堡,是Rigas von Euler-Chelpin將軍的獨子。Hans von Euler-Chelpin於1929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奧伊勒的外祖父Per Teodor Cleve是元素銩和鈥的發現者,烏普薩拉大學化學教授。奧伊勒的母親Astrid Cleve曾獲得植物學的哲學博士學位,後來她大部分的科學活動都圍繞硅藻和地質學的研究,於1955年獲教授銜。
主要經歷
奧伊勒先在斯德哥爾摩和卡爾斯塔德上學,1922年入卡羅琳學院學醫。他家庭中充滿學術氣氛,他又經常有機會與科學家接觸(190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Svante Arrhenius是他的教父),這些無疑對他後來的熱衷於研究工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的父母推動(但不強制)他進行研究工作。跟隨Robin Fahraeus開始進行了一些自己的研究工作,並因對發熱時的血液具有血管收縮作用這一研究而獲獎,這更加激勵他從事研究工作。
1926年起,他在G.Liljestrand的藥理系當助手,1930年他在那裡寫成了學位論文,當年他被任命為藥理學助理教授。
在Liljestrand的不斷幫助下,他交上了好運,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在國外從事研究工作(1930-1931),得以與H.H.Dale在倫敦合作,與I. de Burgh Daly在伯明罕合作。這個時期,他在生理學和藥理學方面進行多種內容的研究,這為他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其意義無法估價的良好基礎。非常幸運,他在腸浸出物中發現了一種生物活性因子-P物質,後來又與Dale實驗室的J.H.Gaddum進一步對該物質進行研究。回國以後,他的興趣很快轉到了這個方面,他接著又陸續發現了前列腺素和精囊素(1935)、哌啶(1942)及去甲腎上腺素(1946)。
在倫敦的A.V.Hill實驗室中,奧伊勒對物理學的疑難問題和研究方法已有一些認識(1934)。1938年他在倫敦又從G.L.Brown那兒學到神經肌肉傳遞的研究方法。1946-1947年,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B.A.Houssay實驗室與E.Brarn.Menéndez合作研究有關內分泌學和實驗性腎性高血壓的許多方面的問題。
他在1930-1939年擔任助理教授,後被任命為卡羅琳學院生理學教授,這職位他一直擔任到1971年。從卡羅琳學院舊址遷到斯德哥爾摩郊外新址的現代化實驗室之後,工作條件得到了改善。醫學研究理事會於1950年後給了他們慷慨的支持,這大大促進了他們的研究工作;支持還來自私人基金會、製藥工業以及美國的研究基金會。
1946年,奧伊勒鑑定出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就是去甲腎上腺素,以後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就一直以此為課題。他的實驗室研究了去甲腎上腺素在神經和器官中的分布情況及其在各種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排泄情況,同時還對該種物質作了定量分析。他又同後來的同事N.Å.Hillarp一起發現了這種遞質存貯於亞細胞微粒之中,這給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1958年起,除神經傳遞過程外,許多涉及遞質吸收、儲存及從神經顆粒釋出的問題一直是他們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數眾多的大學生、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都參加過這些研究。
奧伊勒於1953-1960年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定委員會委員,1960-1965年為該委員會的秘書。1965年,奧伊勒教授被任命為諾貝爾基金會的董事長。
奧伊勒教授於1961年受蓋爾德納獎(加拿大),1965年受雅爾獎(挪威),1967年受斯托弗獎(美國),1953年受卡爾.路德維希獎章(德國),1969年受斯米德貝格獎章(德國),1970年受小聖母獎章(義大利)。
奧伊勒教授是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院士、哥本哈根皇家科學院院士、海牙利奧波德科學院院士、巴塞隆納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哲學學會會員,也是美國內科醫師學院、美國心臟協會臨床心臟學委員會、瑞典內科醫師學會、義大利藥理學會、瑞典內分泌學會和航空醫學學會的榮譽會員。
他接受過烏梅亞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第戎大學、根特大學、蒂賓根大學、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愛丁堡大學、馬德里大學、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學院的榮譽博士學位。
1930-1957年奧伊勒與J.Sodenstierna結為夫婦。他們有四個孩子:Hans Leo,是美國貝塞斯達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管理人員;Johan Christopher,斯德哥爾摩塞拉菲默醫院的麻醉師;Ursula katarina,斯德哥爾摩大學藝術史系文學士助理;Marie Jane,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化學工程師。
1958年,奧伊勒與Dagmar Cronstedt女伯爵結為夫婦。
1926年起,他在G.Liljestrand的藥理系當助手,1930年他在那裡寫成了學位論文,當年他被任命為藥理學助理教授。
在Liljestrand的不斷幫助下,他交上了好運,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在國外從事研究工作(1930-1931),得以與H.H.Dale在倫敦合作,與I. de Burgh Daly在伯明罕合作。這個時期,他在生理學和藥理學方面進行多種內容的研究,這為他以後的研究打下了其意義無法估價的良好基礎。非常幸運,他在腸浸出物中發現了一種生物活性因子-P物質,後來又與Dale實驗室的J.H.Gaddum進一步對該物質進行研究。回國以後,他的興趣很快轉到了這個方面,他接著又陸續發現了前列腺素和精囊素(1935)、哌啶(1942)及去甲腎上腺素(1946)。
在倫敦的A.V.Hill實驗室中,奧伊勒對物理學的疑難問題和研究方法已有一些認識(1934)。1938年他在倫敦又從G.L.Brown那兒學到神經肌肉傳遞的研究方法。1946-1947年,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B.A.Houssay實驗室與E.Brarn.Menéndez合作研究有關內分泌學和實驗性腎性高血壓的許多方面的問題。
他在1930-1939年擔任助理教授,後被任命為卡羅琳學院生理學教授,這職位他一直擔任到1971年。從卡羅琳學院舊址遷到斯德哥爾摩郊外新址的現代化實驗室之後,工作條件得到了改善。醫學研究理事會於1950年後給了他們慷慨的支持,這大大促進了他們的研究工作;支持還來自私人基金會、製藥工業以及美國的研究基金會。
1946年,奧伊勒鑑定出腎上腺素能神經遞質就是去甲腎上腺素,以後他的大部分研究工作就一直以此為課題。他的實驗室研究了去甲腎上腺素在神經和器官中的分布情況及其在各種生理和病理情況下的排泄情況,同時還對該種物質作了定量分析。他又同後來的同事N.Å.Hillarp一起發現了這種遞質存貯於亞細胞微粒之中,這給研究指出了新的方向。1958年起,除神經傳遞過程外,許多涉及遞質吸收、儲存及從神經顆粒釋出的問題一直是他們研究的主要課題。為數眾多的大學生、助理研究員和副研究員都參加過這些研究。
奧伊勒於1953-1960年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定委員會委員,1960-1965年為該委員會的秘書。1965年,奧伊勒教授被任命為諾貝爾基金會的董事長。
奧伊勒教授於1961年受蓋爾德納獎(加拿大),1965年受雅爾獎(挪威),1967年受斯托弗獎(美國),1953年受卡爾.路德維希獎章(德國),1969年受斯米德貝格獎章(德國),1970年受小聖母獎章(義大利)。
奧伊勒教授是斯德哥爾摩皇家科學院院士、哥本哈根皇家科學院院士、海牙利奧波德科學院院士、巴塞隆納皇家醫學科學院院士及美國哲學學會會員,也是美國內科醫師學院、美國心臟協會臨床心臟學委員會、瑞典內科醫師學會、義大利藥理學會、瑞典內分泌學會和航空醫學學會的榮譽會員。
他接受過烏梅亞大學、里約熱內盧大學、第戎大學、根特大學、蒂賓根大學、布宜諾斯艾利斯大學、愛丁堡大學、馬德里大學、古斯塔夫斯.阿道弗斯學院的榮譽博士學位。
1930-1957年奧伊勒與J.Sodenstierna結為夫婦。他們有四個孩子:Hans Leo,是美國貝塞斯達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科學管理人員;Johan Christopher,斯德哥爾摩塞拉菲默醫院的麻醉師;Ursula katarina,斯德哥爾摩大學藝術史系文學士助理;Marie Jane,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化學工程師。
1958年,奧伊勒與Dagmar Cronstedt女伯爵結為夫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