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江峽景區

烏江峽景區

烏江峽景區由大壩峽、赤壁峽、猴愁峽、碧綠峽、疊翠峽、玉泉峽、鷹嘴峽七峽組成。素有“小三峽”之稱。峽谷內有因下游築壩修建水電站蓄水形成的人工湖和引人入勝的自然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江峽景區
烏江峽,烏江長征紀念園,戰鬥遺址,江口渡口,大塘渡,梯子岩渡口,

烏江峽

1935年3月28日至4月1日,在遵義會議正確路線的指引下,藉四渡赤水的成功,中央紅軍第一方面軍所屬第一、三、五軍團和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率領的中央軍委、軍委第一、二縱隊3萬餘人在烏江北岸向南岸息烽境內戰略突進,威逼貴陽,為紅軍西入雲南打開通道。不僅再次打破了烏江天險的神話,而且標誌著紅軍徹底擺脫了國民黨30萬人馬的圍追堵截。南渡烏江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在烏江沿岸梯子岩、大塘、泡木井渡口以及沿江的九莊、流長等鄉鎮與國民黨反動派武裝和地方軍閥展開了殊死而激烈的戰鬥。殲敵1000多人,有近200紅軍也在這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中共秘密戰線上的重要領導人、中共中央總政治部副秘書長錢壯飛也不幸犧牲於此。在經過大小近十次的戰鬥後,中央主力紅軍於4月1日全部過江。
2005年3月,中宣部等13個部委聯合公布了30條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和100個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息烽烏江景區與息烽集中營舊址被列入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和30條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名錄。
烏江峽景區

烏江長征紀念園

該景區規劃為“烏江遐度”區、“翁桶百瀑峽探險”區、“烏江自然風光”區、“撼世英雄”區、“雨淋生態休閒”區等五個功能區。在紅軍突破烏江天險處——烏江梯子岩建設紅軍長征紀念園—“撼世英雄”區,再現當年紅軍突破烏江天險的戰鬥場景,並以此為切入點,讓遊人遍覽中國工農紅軍萬里長征的歷史壯舉。“撼世英雄”區由1935位(紅軍突破烏江時間為1935年3月28日至4月1日)仿真人比例雕塑的紅軍突破烏江方陣紅軍英烈祠(由36級台階托起,隱喻“紅軍英烈們走好”之意,99支巨大的火炬構成其建築外形,意喻我們久久懷念。超過雅典神廟規模的紅軍英烈祠以誇張的大尺度襯托出紅軍是頂天立地的英雄。祠內巨書上鐫刻紅軍英烈譜和紅軍長征大事記,巨大火炬寓意紅軍精神光照千秋。);紅軍山、長征系列浮雕(以古漢字“山”作為造型母體元素,用花崗岩採取粗獷的手法堆砌成,石材取自長征路線上的各個地方,粗獷的山體截面上精細地雕刻著長征時期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三位領袖的肖像。此作充分運用古典寫實主義手法,借鑑中外雕塑藝術精華,將領袖和整個山體融為一體,矗立於天地山水之間,意喻紅軍是祖國大地的英雄兒女、是山川天地的精華,與祖國山河同在,千古不朽。紅軍山兩側的岩壁上,以古漢字“水”字為元素,形成浮雕構圖,與紅軍山組合成“萬水千山”,即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整個浮雕群,運用蒙太奇手法,將紅軍爬雪山、過草地、四渡赤水、突破烏江等情節構成歷史長河的一幅幅畫卷。)。“憾世英雄”區與息烽集中營、玄天洞、張露萍烈士墓等共同構築起息烽“紅色旅遊”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戰鬥遺址

紅軍長征南渡烏江三大渡口位於貴陽市息烽縣與畢節市金沙縣之間烏江南北兩岸,三大渡口的渡口與渡口之間相距2公里左右,烏江南北兩岸在這一帶地勢不同,南高北低,南陡北緩,由於在1979年建起了烏江水庫,如今的三大渡口已經看不出760米高水位線以下的地勢。更看不出河寬灘急的情景。

江口渡口

江口渡口上距黃沙渡口10公里,下距大塘渡口2公里,位於瓮桶河與烏江河交匯以西一帶,是紅軍南渡烏江選擇的第一渡口。
渡口位於今息烽縣鹿窩鄉陽寨村羅家山下的大沙心,江口渡口北緩南陡,遠遠望去,沿江是90度的懸岩,只有大岩有一條小路,通向羅家山,當地人稱橋橋。橋橋旁邊有一個岩洞,岩洞旁邊是天然石壁,石壁間是當地人鑽洞之後,用木棒扎於洞中,然後鋪釘木板於木棒上建成的路,故稱橋橋。這裡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由於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國民黨只派地方武裝防河隊在羅家山一帶防守,岩洞中除一班兵防守外,連部駐羅家山。從敵人防守的力量看,較之梯子岩,大塘渡口薄弱,於是紅軍選擇該渡口為突破口實施南渡。
南渡時間是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地點在大沙心一帶,實施南渡的是紅一軍團一師三團先譴隊,當時淫雨扉扉,紅軍一邊砍木竹作筏,一邊實施偷渡,不料,因風浪大,筏被風浪卷回,加之敵人不斷用機槍阻擊,又有紅軍犧牲,遂改偷渡為強攻,敵人憑據溶洞用機槍頑守,紅軍泅水而過伏在岩下,用米袋結繩和鐵爪攀援,終於接近敵人據守的溶洞和木橋,好在敵人沒有拆毀木橋,放鬆了對橋橋的防守,敵人做們夢都沒有想到,英勇的紅軍把手榴彈擲入洞中,敵人遭到轟炸,棄洞而逃,大岩(橋橋)終於攻下。之後乘勝追擊,摧毀了地方防河隊在羅家山的連指揮部,占領羅家山,然後下山坪,過岩口,東越瓮桶河,包抄攻打大塘渡。

大塘渡

大塘渡位於梯子岩渡口與江口渡之間,是敵人防守最嚴的一個渡口。南岸在今息烽流長鄉前奔村境內。南岸壁立千仞,由北向南望,左邊一條小道由手爬岩通向水落洞,右邊有一條從山頂上掛下來的一條羊腸小道由觀音岩通向水落洞,兩條路在水落洞匯合之後,直通流長集鎮。除這兩道小道之外,這一節都是懸崖峭壁,無路可走,敵人憑據這易守難攻的地勢,在水落洞一帶修了三個碉堡,其中觀音岩口一個,手爬岩岩口1個,水落洞後面的沙崗1個,三個碉堡呈犄角之勢,一連守敵憑據碉堡用機槍防守。而對敵人的嚴密防守和易守難攻的地勢,紅軍對敵人的阻擊採用佯攻,沒有正面還擊,主要是做紮好浮橋的準備,並派水性好的紅軍泅渡南岸作好準備與包抄攻打大塘的紅軍接應。突破江口的紅軍過瓮桶河,上周家坡和風岩一帶,從水落洞的後山麻坪一帶突然攻打沙崗的碉內守敵,敵人驚慌失措,紅軍居高臨下,衝鋒號一響,敵人聞號而逃,大塘渡終於攻下。

梯子岩渡口

梯子岩渡口位於大塘與順江渡口之間,南岸在今息烽縣四坪村境內,距順江渡口四公里,北岸一條路直下江邊,南岸和江口大塘渡口不同有平崗、尹家壩和長崗等大寨子,居民多,寨子大。寨子上面是烏江河邊有名的飛彈峰(石筍),除有一條路由寨子通向山後的大岩頭外,全是天然屏障。石筍處有座觀音廟,中央軍一班人用二挺機槍居高臨下阻擊紅軍,石筍下面的大田堡就在寨子前面是紅軍選擇扎浮橋過江的地點,紅軍到達北岸時,國民黨用於阻擊紅軍的碉堡還未修完,中央兵不得不建一個臨時窩棚輪班駐守。因距大塘渡口只有2公里,兩地能夠互相望見照應,從戰略上說,大塘失守,梯子岩就不會守住,當駐守大塘的敵人被紅軍打跑後,梯子岩渡口的守敵也聞訊而逃,觀音廟處的敵人見大勢不妙,也愴惶扛起兩挺機槍落荒而逃。
三月二十九日至四月一日,攻下三大渡口之後,紅軍相繼過江,其中一三軍團主要在江口渡江,中央軍委縱隊在大塘過江,五軍團在梯子岩過江一帶之後,上石筍在今天的四坪村大岩頭宿營。中央紅軍主力過江之後,在流長集結,後分三路向南挺進,實現了佯攻貴陽,調滇軍入黔的戰略意圖。
蔣介石重重設防的烏江天險被英勇的紅軍攻破了,南渡烏江三大渡口成為紅色旅遊精品線路中的重要紅色旅遊遺址,每年都有旅客到三大渡口觀光,感受紅軍長征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