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氏國
- 解釋:地望在今寧夏六盤山東
- 概述:歷史地圖示注
- 歷史沿革:古史稱之為“獫狁"
解釋,歷史沿革,
解釋
烏氏國,地望在今寧夏六盤山東,出自西戎。我國西戎起於西周末年,
歷史沿革
一、
在我國古史中,與烏氏人同時代的黃河河套塞北人,古史稱之為“獫狁‘。當時在我國,歐裔的吐火羅人同黃河上游的源出漢藏人的氐羌人混合在一起,被中原的華夏人統稱為“西戎”。被稱作中華”西戎“的吐火羅裔中,最強大的部落是犬戎,其次為義渠(今慶陽)、大荔、烏氏(今平涼)、朐衍(今居延)等。
二、
姬周人與犬戎(烏氏人)聯姻後的漢姓,為“羋”。
據古史記載,我國羋姓源於軒轅黃帝之後,是當時生活在今寶雞市岐山縣一帶的祝融族陸終之後季連的後裔。祝融族在夏王朝時期,為夏後族的附庸方國。商人興起,入主中原,我國早期的華夏族漸漸粉化形成了東部“華族”,即“子商”,和西部“夏族”兩個不同的集團。“羋楚”從“夏”屬西部集團,即夏族。陸終之後季連的母親出自西方羌部落集團,史籍《世本》記:“陸終娶鬼方氏妹,曰女嬇”。從母姓為“羋”。羋姓於是成為西周姬姓羌人貴族與烏氏貴族聯姻後產生的一個新的姓氏。
商代以後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處遷徙。季連之後的羋姓族人也離開故地河南新鄭一帶,輾轉流徙到丹淅、荊山的漢水流域一帶。
自祝融陸終之後,史籍記載有“季連,羋姓。”。《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記其氏。”而《國語·鄭語》中記載的楚國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的祝融之後“羋人”,是長江流域楚國的貴族。戰國楚國國王的姓氏,為“羋”姓。
戰國末年烏氏國被秦國攻滅。其國人後世也有以“烏”為姓,稱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