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自然保護區

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自然保護區位於內蒙古巴盟烏拉特中旗、區內有國家級保護植物-梭梭,並伴生有野生植物96種,有鳥類37種,獸類31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7種。於2000年8月,由蒙古國境內遷移過來20000多頭蒙古野驢,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1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自然保護區
  • 植物:96種
  • 編碼:RE15016
  • 類型:荒漠生態
景區資料,地理概況,經濟概況,經營狀況,發展對策,

景區資料

護區中文名:內蒙古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編碼:RE15016
保護類型:荒漠生態
保護對象:梭梭林、野驢
所在縣:烏拉特後旗
行政區劃代碼:152826
所在省份、自治區、直轄市:內蒙
級別:國家級
面積 (公頃):131800
海拔上限(米):960
經度西限:106.48
緯度南限:42.05
組織沿革:1985年成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200年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植物區系:泛北極植物區亞洲荒漠植物亞區中亞東部地區西、南蒙古亞地區
動物區系:古北界蒙新區西部荒漠亞區
國家保護動物:一級保護動物:蒙古野驢Equushemionus二級保護動物:鵝喉羚Gazellaxubgutturosa
國家保護植物:二級保護植物:綿刺Potaniniamongolica三級保護植物:蒙古扁桃Pruausmongolica、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
植被類型:荒漠植被
氣候條件:平均氣溫,6.5年均降水量:90
自然、地理概況:地質地貌:低山、丘陵
土壤類型:沙櫟質咴棕荒漠土

地理概況

1、位置和面積
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自然保護區位於烏拉特後、中旗北部的寶音圖蘇木、前達門蘇木和巴音杭蓋蘇木境內,在陰山北部,距烏拉特後旗100餘公里,距烏拉特中旗100餘公里。地理位置東經106°15′——108°;北緯41°50′——42°27′,北界以中蒙邊界線為界,東西由兩條季節性衝擊河流控制。東西橫跨140餘公里,南北縱深22公里,總面積131800公頃。其中:核心區4.28萬公頃,緩衝區3.8萬公頃,實驗區5.1萬公頃。
2、自然地理條件
地形地貌:保護區在地質構造上屬於陰山東西向構造帶,狼山旋扭構造系。在地貌上表現為剝蝕低山丘陵和一些斷陷盆地形成的相間分布的平沙地內蝕地貌,地形趨向為南高北低,海拔840——960米。
水文:保護區屬於乾旱內陸荒漠區,全年降水量少,總體形不成明顯水系,只有一些由陣雨徑流形成的沖積溝匯集於低盆地。地下水位淺,埋深2——4米,人畜均可飲用。
氣候:該區具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徵,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年日溫差較大,風大沙多。年均氣溫6.5℃,一月平均氣溫-14℃,七月份平均氣溫34.3℃,年降水量90mm左右,多集中於七、八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四分之三,年蒸發量2800mm,是年降水量的30倍。全年大風日數60——70天,最多年達120天。沙暴日數24.4天,平均風速5.4米/秒,最大風速可達24米/秒。
土壤:保護區地帶性土壤為沙礫質灰棕荒漠土,非地帶性土壤有風沙土、鹽化草甸土。土壤質地較細,剖面中有黏土間層,但厚度較小。梭梭主要分布在季節性山洪衝擊溝兩側的風沙土地帶。
植被:保護區內的植被屬於荒漠植被類型,以多年生灌木為主,共有20科、60屬、90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有肉蓯蓉、梭梭、綿刺、蒙古扁桃、沙冬青等。梭梭呈片狀分布於沉積疏鬆沙地,形成純林或與泡泡刺等混生,邊緣地帶與沙冬青和霸王混生,一般呈叢狀生長,每叢3——5株,多達10餘株,叢高1——3米不等,冠幅大小不與樹齡成正比,範圍為0.8——4米之間,是荒漠地區特有的樹種之一,在區繫上屬於戈壁葉蘭種,根系發達,可深入到4——5米以下的地下水層,具有抗旱、耐寒、抗熱、耐鹽鹼的特點。由此構成的荒漠群落素有“荒漠森林”之稱。
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區梭梭林內和戈壁草地上有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保護動物有蒙古野驢、鵝喉羚、北山羊、大鴇等,還有狼、狐狸、沙雞、百靈、兔、鼠、鷹等在這裡棲息繁衍。

經濟概況

保護區位於中蒙邊界線一帶,以“自流井”為中心,橫跨前達門蘇木以及烏拉特中旗巴音杭蓋蘇木境內,區內有牧民83戶,人口326人,是1983年人口的4.6倍;大畜6000峰,羊18100隻,人均純收入1289元。隨著梭梭的逐年退化,駱駝的總峰數也隨之下降。保護區從地貌上屬於烏拉特高平原區,地形起伏不大,交通比較便利。

經營狀況

(一)經營利用情況
保護區於198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當時為烏拉特後旗努登梭梭林自然保護區。2000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面積擴大到131800公頃,並更名為烏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區劃分為10大責任片,建立10個保護管理站。堅持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原則,加強對梭梭林資源的管理,利用方式主要是放牧、採集藥材、樵採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保護管理基礎設施薄弱。路況差,影響日常巡護工作開展。
二是管護站較少人力不足,影響了日常管理。
三是經費不足給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帶來了較大的困難。

發展對策

1、綜合性保護的原則
該保護區從保護對象來看,生物資源具有多樣性、原生性和典型性;從保護區的功能來看,是多種珍惜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的基因庫,天然的動植物園,環境質量的天然“本底”;又集保護、科研、教學、科普、旅遊等多功能於一體。因此,採取綜合性保護原則是十分必要的。
2、全面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
全面保護保護區的整個荒漠生態系統,包括系統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及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由於經費和技術力量等原因,在全面保護的基礎上,應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拯救和恢復以梭梭和蒙古野驢為主的珍稀瀕危植物物種,並對其實行重點保護。
3、保護工程與依法管理、宣傳教育相結合
建立較完善的保護工程措施,是對保護對象實行有效保護的重要手段。結合本區特點,根據保護對象的等級、數量、生物習性和工程性質等確定其標準。要做到既有利於生物資源的保護,又不破壞保護對象的生存棲息環境,同時應採用各種形式宣傳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有關法規,普及生態平衡有關知識,使本區周邊民眾人人都成為法規的自覺遵守者和監督者,對那些無視法律的少數不法分子要採取措施,依法制裁。
4、專業保護與群防群治相結合
保護區人員有限,除內部設定專門的保護機構對資源實行保護之外,還應繼續與周邊毗鄰單位、蘇木鎮共同建立聯防組織或社區共管組織,簽訂有關保護協定,制訂保護公約,處理協調有關保護事宜。依靠民眾力量,並與民眾利益相結合,實行專業保護與聯防群治(社區共管)相結合的方法。
5、保護與科研合理利用相結合
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應以科學研究為依據,有計畫,有重點,有目的地開展科研工作,為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在以保護為主,認真貫徹“全面保護自然環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大力發展生物資源,為國家和人類造福”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切實做到保護與利用相結合。
6、不同功能區採取不同保護工程措施
保護區內應以對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採用不同保護工程措施。對三者區別對待就體現了以保護為主,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和管理利用及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全面封閉不符合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式,因此,應分清輕重緩急地對不同的功能區採取不同措施,如核心區就要全部封閉,對緩衝區原則上封閉,加強科研工程,對實驗區則可適當開放,開展多種經營和生態旅遊等。
7、多種經營
一是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多種經營必須限制在實驗區和實驗區外進行,不得涉及核心區和緩衝區,不得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系統構成危害。
二是因地制宜,突出本地優勢的原則。利用保護區充沛的土地條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怡人的氣候和秀麗的景色,以國營、集體、個人相結合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經營方式。
三是不破壞動植物資源和景觀的原則。保護區內開展的經營活動,要有益於生態系統各組成成分的調節適應能力和整體負荷補償能力。經營要在一定的範圍內規定適度的規模。
四是促進各項工程和有利於保護的原則。經營項目必須在維護保護區各項建設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展經營,經營活動不能妨礙保護管理工作的正常開展。
五是立足實際,面向市場的原則。經營要充分利用本地材料,積極發揮地方優勢,面向本地市場,拓展國內和國際市場,生產適銷對路,附加值多,效益穩定的名品,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走出一條適宜保護區自身發展,具有持續性和戰略性的經營之路,能夠經得起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的考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