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烏崩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面積:國土面積30.92平方公里
- 人口:1416人(2010年)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7.1℃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到2010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321.36畝(其中:田796.53畝,地524.83畝),人均耕地0.96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2,68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3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7畝,主要種植桃、李、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54畝,其中養殖面積654畝;草地1,993.12畝;荒山荒地7,904.98畝,其他面積1,819.14畝;有鐵、鋅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電、路、電話三通;全村有68戶通自來水,有13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40%);有33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7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0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8戶(分別占總數的61.63%和23.56%);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2輛,拖拉機173輛,機車16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96.53畝,有效灌溉率為60.2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796.5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7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建有小水窖521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181戶;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有9個自然村已通路;有9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2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4.662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4.7923萬元,占總收入的60%;畜牧業收入204.6591萬元,占總收入的39.5%(年內出欄肉豬460頭,肉牛45頭);漁業收入0.5208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1.91萬元,占總收入的0.4%。農民人均純收入3054元,農民收入以種植、養殖業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往彌勒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74.414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5.16%;該村發展烤菸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林果、養殖產業。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343戶,共有鄉村人口1422人,其中男性737人,女性685人;其中農業人口1380人,勞動力815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漢、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280人;該村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少數民族聚集的村莊。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9人,占人口總數的2.0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54人,參合率90.02%;享受低保50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
文化教育
到2010年底,該村建有國小6所,校舍建築面積3,487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該村距離鎮中學22公里;到2010年底,全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42人,其中小學生186人,中學生5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43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8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7.06865萬元,有固定資產47.708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建有黨支部7個,共有黨員46人,少數民族黨員46人(男黨員36人,女黨員10人);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共有團員52人。
人文地理
烏崩村委會位於巡檢司鎮西北部,海拔1296米至1948.2米,該村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以鐵礦為主的礦產資源豐富;該村所轄自然村獨家村的金子洞坡“彝文崖田”是珍貴的阿哲文化遺產,崖畫面積達40餘平方米,記錄了三百年前阿哲人遷徙和阿哲人祭祀神的動人場景,是阿哲燦爛文化的再現;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水利條件比較差,村容村貌比較落後,道路交通不方便;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抓好主產業的同時,不斷提高科學水平、道路發展畜牧業和林果業,穩定糧食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