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共產黨

烏克蘭共產黨

烏克蘭共產黨(烏克蘭語: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英語:Communist Party of Ukraine),簡稱“烏共”。

烏共前身為俄羅斯帝國時期位於今烏克蘭境內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的各級組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烏克蘭共產黨
  • 外文名:Комуністична партія України
  • 成立時間:1994年2月
  • 所屬國家烏克蘭
  • 中央機關報:共產黨人報(發行量約230萬份)
  • 現任總書記彼得羅·西蒙年科
內容,基本介紹,劇變前後,重新活動,兩黨統一,現行黨綱,奮鬥目標,黨的建設,總結蘇聯解體,黨的任務,選舉成績,1994,1998,2002,2006,2007,2012,2014,烏共勢衰原因,特定歷史背景,政治風向轉變,後果,對華政策,

內容

基本介紹

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共產黨人報》(1994年2月起發行,烏俄雙語,發行量約230萬份)
烏克蘭共產黨黨徽烏克蘭共產黨黨徽
中央委員會理論刊物:《烏克蘭共產黨人》(1999年5月起發行,發行量約1.5萬冊)
烏共前身為沙皇俄國時期位於今烏克蘭境內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的各級組織,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各地先後回響,在烏克蘭地區,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聯合機關“拉達”取得了政權,以獨立為主要目標。“拉達”政權對內不積極解決工農民眾的合理要求,對外親近德奧同盟國,同時支持白衛軍,最終陷入了空前危機,於德國占領烏克蘭地區後被德解散。
與此同時,烏克蘭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於12月11日在哈爾科夫領導召開了全烏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烏克蘭工農政府,經過與“拉達”和德國入侵者的反覆較量,烏克蘭蘇維埃最終在1919年確立了在烏克蘭的統治地位,這其間為便於開展烏克蘭工作,1918年7月5日,烏克蘭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在莫斯科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改組為烏克蘭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列寧全程指導了大會。
此後長達70年的時間裡,烏共一直是烏克蘭的執政黨,同時是蘇共重要的組成部分,1952年蘇共十九大後,烏共遵循大會決議也將自己黨名後的(布爾什維克)去掉,蘇聯解體前夕,烏共黨員達400萬之多。

劇變前後

80年代後期,隨蘇聯整體局勢的變化,烏克蘭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反對組織,1990年3月4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歷史上第一次有反對黨參加的最高蘇維埃選舉舉行。選舉的結果:在450名議員中,共產黨只占239 席,這其中還包括以莫羅茲為代表的“民主改革派”,因而喪失了左右政局的能力。“8·19”事件後,烏克蘭於8月24日宣布獨立。8月26日烏議會宣布暫停共產黨的活動,8月30日正式宣布取締烏克蘭共產黨。

重新活動

雖然黨被取締,但黨的組織仍然存在,經過烏克蘭廣大共產主義者的鬥爭,1993年5月14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被迫宣布:“信仰共產主義的烏克蘭公民可以依照烏克蘭的有關法律建立黨的組織。”於是烏克蘭共產黨於1993年6月21日在頓涅茨克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宣告重建。黨員人數有6萬,原頓涅茨克州委第二書記彼得·尼古拉耶維奇·西蒙年科(Петра Симоненко)當選為黨的第一書記,後他連選連任至今。
1995年3月11-12日,烏共在基輔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許多外國左派政黨也參加了這次大會。這次大會宣稱烏共是蘇聯“8·19”事件後被取締的原蘇聯時期烏共的合法繼承者。因此,“一大”又被追認為烏共第二十九次代表大會。

兩黨統一

烏克蘭政權更迭後,以蘇聯時期最後一任烏共中央第一書記古連科為首的烏共曾在1991年7月完成註冊。烏議會在1991年8月取締的即是該黨。但並非所有成員都參與了1993年烏共的重建活動,因此,在2001年烏克蘭憲法法院裁定烏最高蘇維埃取締烏共違憲之後,古連科的前烏共於12月重新獲準註冊。同樣的兩個政黨存在顯然不利於統一行動,於是在2002年5月26日,由西蒙年科主持,在首都基輔舉行了烏共聯合代表大會。來自烏全國各地的423名代表投票通過了將兩黨合併統一的決議,以保障烏共產主義運動組織的統一性。決議終止了古連科的前烏共的職能,保留了權利。並對烏共章程進行了相應修改,黨員達到14萬以上。

現行黨綱

烏共現行黨綱為1995年黨代會通過,要點如下:

奮鬥目標

烏共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本身的存在及其在社會經濟和精神發展中取得的成績對資本主義世界的國家、對人民爭取自身解放的鬥爭產生了絕對性的影響。蘇聯的榜樣作用加快了社會主義革命在歐洲、亞洲和美洲的一系列國家取得勝利,促進了世界社會主義體系的形成。在民族解放運動的打擊之下,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社會主義的成就、工人運動積累的壓力迫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作出實質性讓步。現在,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危機的爆發顯示,資本主義體制的歷史局限性和毫無前途更是顯而易見,各帝國主義強國的利己主義政策導致從未有過的全球性問題——生態問題、人口問題、民族問題,這些問題威脅著人類本身的生存。一系列歐、亞國家社會主義的暫時失敗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的崩潰。烏共堅信社會主義必勝,因為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把人類文明的所有成果用於為勞動人民造福,用於真正的進步,保證社會發揮最佳職能。

黨的建設

烏共指出工人階級依然是烏共的社會支撐力量,同時,要聯合烏克蘭社會的知識分子、農民、老戰士、青年,等等。
烏共強調,不論是現在,還是任何時候,工人階級都是烏共的社會基礎,是主要支柱。目前,烏克蘭國內的勞動者可以分為如下幾個部分:除產業工人階級外,服務行業和小商品生產相關的以及在農業中就業的僱傭工人持續不斷增長,國家管理機構中的僱傭工人不斷增多,他們天然是社會主義的支持者,社會主義對工人階級是最有利的社會制度,因而,工人階級依然是烏共依靠的主體力量。
彼得羅·尼古拉耶維奇·西蒙年科彼得羅·尼古拉耶維奇·西蒙年科
在社會立場和意識方面接近工人的教師、醫生、學者、文化工作者以及服務行業的工作人員、軍人、權利保護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是烏共爭取的對象。
在爭取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一貧如洗的農民天然是工人階級的同盟軍。
在當代烏克蘭,復辟的資本主義制度使1300萬老戰士失去了階級鑑別力,烏共黨組織有責任幫助他們,把他們變成烏共可以依靠的力量。
新社會階層——中、小生意的代表人物不斷增長。根據各種評估,他們構成經濟活躍人口的10%。他們實際上是孱弱的、不受保護的小資產者。小資產者有值得稱道的特點:他既是勞動者,又是占有者。正是因此,小資產者常常是反動的、政治上無原則的。同時,小占有者信仰“社會民主主義”思想。要把他們爭取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夥伴。
青年人的意識和世界觀是在近20年狂熱的反共產主義、民族極端主義高漲、歷史被篡改、思想道德墮落的環境下形成的。他們不了解祖國的歷史真相,很大一部分青年對共產黨有成見,但是,也有一些青年對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黨感興趣,他們希望仔細研究當代現實的複雜過程。烏共要有目的性地做他們的工作。

總結蘇聯解體

關於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烏共認為,它是20世紀的一個重要歷史事件,它開啟了一個新紀元。正是十月革命開啟了烏克蘭人民當家作主、擺脫帝國主義剝削和奴役的道路。
關於蘇聯解體的原因,烏共認為:在社會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改革和創新解決社會矛盾、縮小蘇聯和已開發國家生活水平差距的時候,卻被反社會主義力量所利用,他們打著“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旗號,將黨和國家引向一條導致資本主義復辟的滅亡之路。蘇聯解體是那些占據著黨和國家機關領導職位的膽小鬼和共產主義叛徒發動的一場反革命政變。政變導致反人民力量掌權,政變為資本主義復辟、破壞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社會主義基礎、取締蘇維埃民主政治模式、灌輸資產階級和民族沙文主義思想開闢了道路。蘇聯的解體不是不可避免的,蘇聯當時遇到的問題在社會主義體制的框架內完全能夠成功解決,社會主義在蘇聯的失敗是暫時的。
烏共認為,蘇聯共產黨亡黨的主要原因在於:蘇共粗暴地破壞了列寧的黨建原則;沒有保證黨員隊伍的純潔;黨內生活的民主集中制原則未得到貫徹;脫離民眾,形成黨內權貴階層,一些不堅持原則的人攫取了黨的最高領導權;等等。

黨的任務

在政治領域,爭取改革和完善國家管理機構,取消總統制和州長制,將國家一切權力交給勞動者代表蘇維埃,強化地方代表大會的作用是當務之急。總統制和州長制是所有這些執政高層發生爭奪權力的殘酷鬥爭的根源,誘發了持續不斷的衝突,導致國家的穩定局勢退化,加深了社會分化。建立獨立民主的法制國家。
在經濟領域,力爭由最高蘇維埃制定到2015或2020年的中期發展計畫,以解決目前面臨的最尖銳的經濟、社會和民族問題。通過總結中國共產黨、越南共產黨和古巴共產黨的經驗,考慮到勞動人民的利益,烏共提出了能夠戰勝體制性危機的新經濟綱領。重要舉措為:把重要的部門和企業戰略性地民族化,抑制通貨膨脹,消除失業,支付合理的工資、退休金和養老金,為第一部類商品和服務設定人人享受得起的價格和稅率,恢復高水平的免費教育,保障高質量的衛生服務和文化財富的大眾性。烏共新經濟綱領的具體構思如下:實施具體的民族經濟綱領以解決最主要的國民經濟問題;停止戰略項目的私有化,把有重要國民經濟意義的戰略性項目的所有權歸還國家;不許出賣具有農業用途的土地,全力支持恢復農工生產的集體化形式,採取激勵措施促進其發展。在世界糧食危機尖銳化的條件下,烏克蘭應該利用自身農業的優勢,擴大糧食資源及其在世界市場上的獲利貿易;啟用先進的納稅制度,對收入高者徵收高稅率;恢復和鞏固祖國科學的地位,樹立科研工作者、教師、醫生的勞動威望。終極目標是恢復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恢復國家對國有經濟的管理和控制,制止國家財產私有化,反對解散集體農莊,以實際措施使國家擺脫危機。
烏克蘭共產黨
在社會領域,要儘量消除貧富兩極分化,保障充分就業,實施免費的教育和醫療,等等。
在對外關係方面,恢復同蘇聯各個原加盟共和國的兄弟關係,廢除《別洛韋日協定》,恢復作為社會主義主權國家自願聯合體的平等兄弟民族的聯盟。反對加入軍事政治集團和權利不平等的經濟聯盟,主張中立,等等。
在思想層面,反對納粹主義和奴役民族思想的“民主化”,反對個人主義、消費至上、財富第一及仇視其他民族,反對西方價值觀念,反對貶低勞動人民,反對歷史虛無主義。

選舉成績

烏共重建後,先後參加了六次最高蘇維埃的選舉,前兩次成果不俗。

1994

1994年:取得96席,占議員總數的四分之一,成為第一大黨。

1998

1998年:得票率24.65%,議席123個,超過排名二、三、四位政黨的總和。

2002

2002年:得票率20.01%,輸於“我們的烏克蘭”聯盟的23.57%,同時在單席位選區上又輸給了“為了統一的烏克蘭”聯盟,導致議席驟降到66個,淪為第三大黨。

2006

2006年:得票率3.66%,歷史最低,也是該屆議會人數最少政黨,分得21席,其餘被地區黨(32.12%)、“季莫申科”聯盟(22.27%)、“我們的烏克蘭”聯盟(13.94%)以及社會黨(5.67%)所瓜分。

2007

2007年:得票率5.39%,總票數125.7萬,議席27席,成為議會第四大黨。

2012

2012年:得票率13.18%,議席32席,為議會第五大黨。
此外,烏共推舉的總統候選人西蒙年科還在1999年總統選舉中進入第二輪與時任總統庫奇馬展開較量,最終以37.89%的得票率輸給了庫奇馬的56.18%,但這個成績相當鼓舞人心。

2014

2014年:烏克蘭政府以支持分離主義為由在選舉前夕驅逐了烏克蘭共產黨,之後又以選舉得票率不足5%,致使烏克蘭共產黨從烏克蘭獨立以來第一次沒能進入議會。

烏共勢衰原因

特定歷史背景

應當看出,烏共在重建後到21世紀初的搶眼表現,是有特定的歷史背景的,庫奇馬治國無方,總理在其任內多次更換,醜聞頻爆,經濟狀況大幅下滑,烏共適時提出了基於蘇聯時期體制的治國綱領,贏得了大多數懷念蘇聯時期穩定生活的百姓支持。但同時,蘇聯時期的種種弊病令人們並不想真正的回到當年,1999年總統選舉的失敗多少能說明一些問題。
而烏共對此認識不足,長期未能針對環境的改變提出適合烏克蘭國情的重建社會主義道路,喪失了歷史給予的良好時機;烏克蘭“非政黨政府”和總統制的政體也並不利於烏共重掌政權,致使烏共雖然兩度成為議會第一大黨,卻只能夠左右政府的垮台與否,充當“最大的反對黨”,而不能組建政府上台執政,無法將施政理念付諸實施。

政治風向轉變

2000年後,烏克蘭國內政治風向開始轉變,由左右之爭向親俄還是親美轉變,烏共此時再犯錯誤,從傳統上來講,烏共是親俄的,但長時間以來烏克蘭東西部之間存在嚴重隔閡,隨著政壇主題轉換,這一現象同樣在黨內激化,其結果就是部分黨員由於地域之爭而拋棄共產主義原則,演化為簡單的親俄或親美,並且愈演愈烈,烏共卻並未採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2002年選舉的失利本身已經削減了黨的實力,內部的分裂更加速了黨的弱化過程,與此同時,得到寡頭支持的親俄政黨“地區黨”崛起,分流了不少因民族原因成為烏共選民的人。

後果

2004年總統選舉,西蒙年科只得到5%多的選票,其後亞努科維奇和尤先科的總統之爭以及橙色“革命”,烏共的聲音幾乎消失殆盡。黨員也從高峰期的25萬回落到9.3萬,基層黨組織也萎縮到9000個左右。
淪落為個位數支持率的烏共基本只能充當地區黨的配角,雖然2007的選舉烏共實力回暖,但是烏共重返政治舞台主角,仍然任重道遠。
烏克蘭當局於2014年7月8日試圖禁止該國共產黨的活動,原因是據稱烏克蘭共產黨在主張脫離烏克蘭的東部地區支持親俄叛亂分子與政府軍為敵。烏克蘭共產黨立即作出回應,譴責法務部長帕夫洛·彼得連科試圖借基輔地區法院之手限制烏克蘭人民的政治權利。俄國家杜馬第一副議長、俄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則表示,俄共對烏克蘭共產黨可能遭禁表示憤慨,但堅信國際社會將幫助烏共在司法機構為自己的權利抗爭。

對華政策

據俄羅斯“世界-24”電視新聞網2013年1月5日訊息,烏克蘭共產黨領袖彼得·西蒙年科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烏克蘭應該向中國看齊。
西蒙年科說:“我們已提出一項計畫,以回答困擾居民的一切問題。我們的口號是:‘把國家還給人民’。我們號召勞動者為掌握國家而戰。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一點。對我們而言,這令把國家還給人民的問題更加複雜。”
而就若烏共成為執政黨如何“把國家還給人民”的問題,西蒙年科建議以中國為榜樣。他說:“在烏克蘭,共產黨人不喜歡談論過去,但沒有人不說,現代中國共產黨令中國成為超級強國。”
與此同時,西蒙年科指出,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幫助,烏克蘭人民能夠“有吃有穿”。他認為:“如果不是中共,那么烏克蘭人可能會衣不遮體,因為歐洲商品那樣的物價令他們無法購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