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要尋一個明星

為要尋一顆明星一般指本詞條

《為要尋一個明星》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於1924年創作的一首抒情詩歌。在此詩中,“明星”是黑暗中光明的象徵,詩人“尋一顆明星”,就是尋光明,尋理想,就是尋他所追求的愛、自由和美。詩中以“我”尋明星直至在黑夜裡倒下而光明終於出現作結,表現了詩人對“尋一顆明星”的執著。全詩全詩四節,每節四行,如同迴文詩的形式,且交錯韻反覆運用,極富藝術魅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為要尋一個明星
  • 創作年代:1924年
  • 作品出處:《志摩的詩》
  • 文學體裁:現代詩
  • 作者:徐志摩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介紹,

作品原文

為要尋一個明星
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向著黑夜裡加鞭;——
向著黑夜裡加鞭,
我跨著一匹拐腿的瞎馬!
·
我沖入這黑綿綿的昏夜,
為要尋一顆明星;——
為要尋一顆明星,
我沖入這黑茫茫的荒野。
·
累壞了,累壞了我胯下的牲口,
那明星還不出現;——
那明星還不出現,
累壞了,累壞了馬鞍上的身手。
·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著一隻牲口,
黑夜裡躺著一具屍首。——
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創作背景

寫於1924年11月23日,最先發表於1924年12月1日《晨報六周年紀念增刊》。
徐志摩是出身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接受過英美的西方教育,他對無產階級革命,有過讚頌,也有恐懼(如對“十月革命”),這種矛盾複雜的性格,從他的階級出身來看,倒是十分真實的。但徐志摩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他視野的開闊,培養了一個世界性的文化性格。他對於世界了解有迫切感,有很強的求知慾望,他為了愛國,追求過理想與光明,不過他又迷惘,甚至悲觀,也可能他心目中懸了一個歐美式的政治民主體制的理想,但在中國現實中處處碰壁行不通。
徐志摩生活在上世紀初期,正是一個守舊、封建的時代,舊社會的黑暗、愚昧、頑固隨處可見。如果說黑暗是社會的寫實,那么“明星”則是對新時代和新生活的構想。為了尋找這種新的理想,人們不惜付出慘重的代價。詩人寫此詩亦是要給在黑暗中苦苦抗爭的人以希望,鼓勵著他們不斷向前。

文學賞析

此詩是一首比較純粹的抒情詩。所謂比較純粹的抒情詩,瓦雷里認為這類詩的追求是“探索詞與詞之間的關係所產生的效果,或者說得確切一點,探索詞與詞之間的共鳴關係所產生的效果;總之,這是對語言所支配的整個感覺領域的探索。”(《純詩》)就是說,它不是直接地承擔這個生存世界的實在內容,而是探索語言所支配的整個感覺領域;既包容、又超越;最終以一個獨立的藝術與美學的秩序呈現在人們面前。不是現實世界的摹寫,而是感覺領域的探索;不是粘戀,而是超越;不是理念與說教,而是追求詞與詞關係間產生的情感共鳴和美感;——這就是比較純粹的抒情詩,它的最終評判,是離開地面而飛騰起來。
凡非詩的語言總會在被理解後就消失,被所指事物替代;但在這首詩里,情形恰恰相反,它使讀者對言詞本身保持著持久的興趣,在言詞的經驗之內留連。它讓讀者相信詩人真正鑽進了語言,把握住詞語功能的生長性,到達了通常文字難以達到的境界,——讓讀者感到詞語與心靈之間融洽的應和,讓讀者體會靈魂悲涼而又美麗的掙扎。“為了尋一個明星”,這“明星”意象的隱喻是不確定的。但讀者可以感受到它與尋求者之間的嚴峻關係,黑綿綿的昏夜是對明星的一種嚴絲密縫的遮蔽,而執著的騎手卻尋求它的敞亮,這中間隔著的是黑茫茫的荒野,騎手的胯下卻是匹拐腿的瞎馬。想往和可能之間的緊張關係就這樣構成了。至於這種意象關係中的終極所指,讀者去意會就行了,根據自己的經驗去“填充”就行了:理想,美,信仰或者愛情,甚至現代詩人的自況,等等,均無不可。它可囊括其中任何單個的內容,但任何單個的釋義卻無法囊括,——詩已經從個別經驗里飛騰、超越出來了。這裡是一種詩的抽象,建構成為一種人性經驗的“空筐”,裝得下豐富的人生表象。
此詩就內容而言,有三層意思:
第一,詩人把當時的社會視為“黑綿綿的昏夜”,因而要“沖”出“昏夜”的樊籬,去尋找“一個明星”。
第二,詩人在向黑暗勢力衝擊的時候,是騎著“拐腿的瞎馬”,因而看不清方向,弄得左搖右晃,舉步維艱,“累壞了馬鞍上的身手”。
第三,終於看到了天上永晶似的光明,但這光明可望而不可即,“光明”是那么遙遠。這詩映了作者世觀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但他敢於反抗黑暗的勢力,思想上有進步的一面,是應該肯定的。
這首詩的藝術形式比較特殊,全詩四節,每節四行一這四行實際上是兩行詩的“反向復沓”,即第三行是第二行的反覆,第四行是第一行的復。這樣,使詩產生一種迴環圓潤的音樂美。此外;比喻新奇,音節鏗鏘,寫得含蓄,又產生一種可以意味,難以言傳的“朦朧美”。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夏墨《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徐志摩詩傳》:我們不敢妄言這首《為要尋一個明星》中“明星”的寓意就是愛情或者理想。但是那荒野綿延、黑暗侵襲的場景卻像極了這段封建世俗的婚姻。
當代作家李旦初《中國現代文學》:徐志摩寫過一首以《為要尋一顆明星》為題的新詩。這首詩有點簡單的情節:抒情詩主人公“我”,“騎著一匹拐腿的瞎馬”,在“黑綿綿的昏夜”,在“黑茫茫的荒野”,去尋找天上的一顆“明星”。他歷盡千難萬險,累得人困馬乏,那明星還不出現。最後,明星初現,天上才“透出水晶似的光明”,可人已死了,馬已亡了。詩中的“昏夜”和“荒野”象徵黑暗的社會現實,“拐腿的馬”象徵坎坷的人生道路,“明星”象徵詩人所追求的理想。全詩圍繞尋找明星而展開,起承轉合,一氣呵成。
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譚德晶《現代詩歌理論與技巧》:詩的前幾節,以一種動態的形式表現了人生的一種似乎徒勞的追求,詩的最後一節,則以最具圖像化、意境化的方式呈現了這種悲哀的結局:無垠的荒野,透著水晶似的光明的夜空(同時又聚焦著一匹倒下的馬和屍首),這樣的景象和意境,似乎使全詩的情緒得以在此恢宏的空間中氤氳蕩漾升華,給人以無限回味的餘地。

作者介紹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詩人。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學習經濟,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薰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等。
徐志摩徐志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