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大須學問是指做人應該學習與求問,也就是說乘著年少應多求知多求學,這樣才會明理,少走彎路,否則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為人大須學問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貞觀政要》
- 文學體裁:史
- 作者:吳兢
原文,譯文,注釋,文化常識,故事中人物,唐太宗,房玄齡,啟示,
原文
(唐)太宗謂房玄齡曰:“為人大須學問。朕向為群凶未定,東西征討,躬親戎事,不暇讀書。比來四海安靜,身處殿堂,不能自執書卷,使人讀而聽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書內。古人云:‘不學業,牆面,蒞事惟煩。’不徒言也。卻思少小時行事,大覺非也。”(選自《貞觀政要》)
譯文
唐太宗對房玄齡說:“做人應該學習與求問。我過去因為許多凶敵沒有平定,東征西討,親自參與軍事,沒有空暇讀書。近來天下太平,我人在殿堂,不能親自拿著書卷,(就)命令別人讀給我聽。做國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書中。古人說:‘不學習,一無所知,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煩。’這不只是說說。但是我回想年輕時的處事行為,覺得很是不對。”
注釋
1.大須學問:很應該學習與求問。大:非常。
2.朕:我。古代皇帝自稱。皇帝自稱,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的自稱。諸侯王自稱,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專用代詞——孤、寡人。皇帝對臣子稱卿。臣子稱皇帝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會是等級森嚴的社會,稱謂上有明確的規定。
3.向:過去,從前,早先
4.為:因為
5.群凶:指當時各地動亂。
6.躬親戎事:親自參與軍事。躬:親自; 戎:帶兵打仗
7.不暇:沒有空閒。暇:空閒
8.比來:近來。比:近。
9.四海:全國。
10.執:拿。
11.使:命令。
12.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間的相處原則。
13.政教:政治教化
14.牆面:面對牆壁。比喻一無所知。
15.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煩。蒞事,處事。
16.不徒言:不只是虛言或不只是白說的話,徒:只,僅
17.卻思:回想。
18. 共在書內:共:全。
19.道:方法。
20.蒞:面對 蒞事惟煩:處理事情只會(感到)麻煩
21.惟:只是
22.非:不對
23.謂:對...說
24.少小時:年輕時
25.戎事:戰事
文化常識
故事中人物
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治之年被稱作“貞觀之治,廟號“太宗”,他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台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平竇建德、王世充之後,始大量接觸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即位為帝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廟號:太宗
陵寢:昭陵
房玄齡
房玄齡,(579年~648年),別名房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松),漢族,唐代齊州臨淄(今濟南章丘相公莊人),是中國唐朝時的開國宰相,父房彥謙。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謀杜斷”。
啟示
趁著年輕多讀書多學習,這樣才能明理少走彎路。否則便會“蒞事惟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