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巨災後的183名玉樹孤兒》是2011年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永瑞。
基本介紹
- 書名:為了巨災後的183名玉樹孤兒
- 作者:王永瑞
- 出版社: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4月1日
- 頁數:194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811256833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主要收錄了塔拉灘上的橫風、翻越鄂拉山、夜幕下的群狼、差點丟命的老魏、黑色星期天、抉擇、風雨同舟、三拳頭救了我的命、夜宿結古鎮、第三道“鬼門關”、雜多,我來了、在雜多的第一夜、潔白哈達等。
《為了巨災後的183名玉樹孤兒》主要收錄了風雨同舟、三拳頭救了我的命、夜宿結古鎮、第三道“鬼門關”、雜多,我來了、在雜多的第一夜、潔白哈達、孤兒的感恩課、2元錢的午餐、一個山東女孩的選擇、高原校長索昂巴久、向小學生道歉的碩導副縣長等。
圖書目錄
序
作者的話
臨時受命
走還是不走
那頓晚餐
出發
大霧擋路
一晝夜駛出冀晉
文明的另一種解讀
在蘭州,我下車去買腰帶
初上青藏高原
塔拉灘上的橫風
翻越鄂拉山
夜幕下的群狼
差點丟命的老魏
黑色星期天
抉擇
風雨同舟
三拳頭救了我的命
夜宿結古鎮
第三道“鬼門關”
雜多,我來了
在雜多的第一夜
潔白哈達
孤兒的感恩課
2元錢的午餐
一個山東女孩的選擇
高原校長索昂巴久
向小學生道歉的碩導副縣長
46分的背後
樂善好施的康巴人
大難面前顯大愛
震區的那些商人們
玉樹的記憶
甲且吾中國共產黨
放棄乘機返青島
愛,只是開始
作者簡介
王永端,山東沂源人。從過軍。吃過苦;期間在原解放軍第20集團軍58師、60師從事新聞報導:1998年在長江抗洪一線扛過37天沙袋,被洪水圍困2晝夜而後生。2004年3月~2005年2月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習。先後供職於上海東方早報、半島都市報的新聞采編部門,現供職於城市信報。從事新聞工作以來,有220餘萬字見報,作820餘次獲省級以上新聞獎,以調查性報導和人物報導見長。“熱點冷思考”與“發掘新聞背後的新聞”是作者一直致力所做的。
序言
社會責任的踐行者
趙衍軍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余痛未消,2010年玉樹地震再一次撕開了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就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而言,我國媒體在汶川大地震期間的報導,是前所未有的里程碑。面對災難的再一次來襲,作為媒體,尤其是以“辦老百姓最有用的報紙”為宗旨的我們,又該分擔何種社會責任?
巨災發生後的這個隆冬,我們被兩幅照片上的眼神深深震撼。
一幅是衣衫單薄的玉樹孤兒無助的眼神;另一幅是青島一所國小的孩子們。手舉寫有“衣服”的牌子的無助眼神。
面對山崩地裂後滿目瘡痍的玉樹,媒體的責任已不僅僅是記錄和傳播。當公共危機發生時,媒體除了勇敢地正視外,肩負起的應是更多的社會責任。
為了青藏高原上的這183名孤兒,為了這份社會責任,我們義無反顧。
大難興邦,大愛無疆。
儘管青島與玉樹相隔數千公里之遙,但眼神的力量強烈催促著我們一定要把青島人民和城市信報的關愛送到災區。
很快。“為玉樹孤兒送溫暖”的決策在信報形成。
從精心策劃到發動社會為孤兒實施捐助,我們用最短的時間讓成效最大化。
當滿載島城人民援助物資的救災車踏上前往玉樹的征程時。信報決定讓記者王永端隨車前往並採訪。
-20℃,9級橫向風,海拔4824米。
雪山懸崖,高寒缺氧,與群狼對視。
14天晝夜兼程,八千里路雲和月。
這是一串讓人目眩神迷的數字。
從青島到青海,連起這些數字的,是永端讓人欽佩的敬業精神和捨我其誰的勇氣。
此時,永端的角色不單單是一名記者,他更是青島這座城市和青島人民愛心的擔當。是社會責任的踐行者。
讀完長篇報告文學《玉樹孤兒》,我能想像到永端書中提及的數個“鬼門關”背後所承受的艱險。
手捧書稿,我為玉樹孤兒揪心,為永端感動和自豪。
感動。深深感動……
那么,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