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資料
發展歷程
1891年,青島設定後,清軍即在此山修築炮台。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稱俾斯麥山,並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揮部。1914年日軍占領後,改名
萬年山。1922年,青島主權回歸後,亦稱京山。1984年封山建園,1997年市政府投資修復“德軍要塞地下指揮部”,並在山下建有全面反映青島百年歷史的炮台遺址展覽館。園內建有知春、翠波、覽趣、梅友等春、夏、秋、冬四景。1997年炮台遺址對外開放。後又續建炮台遺址展覽館、北炮台、“福”字照壁、倫克忠烈士紀念碑等景點
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是一處集教育、休閒、遊覽、娛樂為一體的新的人文景觀。現為山東省、青島市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
青島山炮台遺址,系侵華德軍1899年所建。由南、北炮台和德軍“青島要塞”地下中心指揮部所組成,是侵青德軍的九大永久性炮台之一,是軍事總指揮部所在地,曾被德軍詡之為“青島炮台之最重要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機對德宣戰,青島成為亞洲惟一的戰場。日德兩國軍隊在青島山進行了激烈的炮戰,德軍戰敗投降前自行炸毀了南、北炮台,惟地下指揮部保存比較完整。該指揮部總面積約2000餘平方米,50餘個廳、室,大部呈三層立體結構,局部五層。頂部裝有鑄鐵旋轉望塔,可全面觀測掌握進出膠州灣入海口的艦船情況。內設兩個蓄水池,可保障2000餘名官兵三個月的作戰生活用水。
建築布局
從建築布局上,分為作戰指揮、生活衛生、後勤保障三個區域。內部還建有發電機房、
鍋爐房、水泵房、會議室、兵器室、機要室、官兵餐廳、衛生室、洗澡間、警衛兵室、勤務兵室、秘密逃生孔道等。三道保存完好的大鐵門,具有防彈、防毒、防水的功能。當年德軍使用劈山、澆注、回填式施工方法所建成,還設有防水、防潮隔離帶。青島山炮台遺址既是德帝國主義侵略霸占青島的歷史見證,也是地下軍事建築的經典之作。規模之宏大,結構之複雜,功能之齊全,當時堪稱亞洲第一,為國內所僅存。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完善的一站時期地下軍事建築。1984年被市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為德、日、美軍所用。
具體介紹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競相強占中國土地。1897年,德國帝國主義以“巨野教案”為藉口,武力侵占了膠州灣,歷時六年修建了一系列軍事要塞和炮台。由於青島山炮台地處軍事要塞,因此一直被用做軍事設施。直至90年代中期,該處才轉為展覽教育基地對外開放。 位於山北側高坡上,是規模較小的陸防炮台。炮台選在海拔約100米的高地西側,依山坡而建,其炮台東、北、南方為花崗岩高坡,西側為一凹地。炮台炮位依岩壁而築,既隱蔽又堅固。安置了兩門1895年式的210毫米加農炮,炮身可作360度旋轉,最大射程1300米,為青島要塞主要陸防炮台之一。
位於南炮台後側的山腰上。該指揮部總面積1600餘平方米,坐落在主峰南坡的一塊突出的高地平台上,使用劈山、澆注、回填式施工方法建成。內共有大小不等42個廳室,內部巷道縱橫交錯,串聯各個房間和入口。依照地勢和功能,為三層立體結構,局部五層,頂部裝有鑄鐵旋轉瞭望塔,內設兩個蓄水池,分為指揮、生活、後勤三個功能區。中層為指揮室、官兵休息室、發電機房、倉庫,下層為醫護室、發電機房、鍋爐房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
是整個地下指揮部的眼睛和重要的情報來源,該塔自重6噸,連同框架100多噸,由於當時國內沒有先進的鑄鐵技術,瞭望塔是從德國鑄造好後運來的,因此,它是由四大片厚20厘米的鋼板用螺絲鉚合而成的,可以抵禦當時最強大炮火的攻擊。
展廳近1000餘平方米,館內匯集了反映同時期歷史的300餘幅照片和上百件實物。其中很多幅照片是首次向觀眾展出。特別是德、日占領時期的原始檔案,不僅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而且還是難得一見的歷史文物。
其中13X3.5米的抗德鬥爭全景畫、室內大型群雕、黑白和彩色的巨幅電腦合成照片等,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門票
青島山一戰遺址公園
門票:60元
進山免費
地址:青島市京山路26號
乘車路線
青島山炮台遺址公園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唯一戰場戰爭遺址,海拔128.5米,位於新老市區中心,背衣鬧市,面臨大海,為島城最佳觀景平台。1891年,青島設定後,清軍即在此山修築炮台。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後,稱俾斯麥山,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揮部。
炮台遺址:青島市興安支路1號 乘1、25、307、367、225、221、217路公車齊東路站下
博物館:青島市京山路26號 在動物園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