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棉絮浸酒,曬乾後裹燒雞,攜以弔喪。後遂用為不忘恩的典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炙雞漬酒
- 感情色彩:褒義詞
- 成語結構:聯合式
- 拼音:zhì jī zì jiǔ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詞語辨析,
成語解釋
解釋:指以棉絮浸酒,曬乾後裹燒雞,攜以弔喪。後遂用為不忘恩的典實。
成語典故
出處:《後漢書·徐穉傳》“穉嘗為太尉黃瓊所辟,不就”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後漢書》:“穉諸公所辟雖不就,有死喪負笈赴吊。常於家豫炙雞一隻,以一兩棉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逕到所起冢外,……醊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示例:[東漢徐孺子]~,萬里赴吊……有忠厚不忘恩之意。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
成語故事
亦作只雞絮酒。典出《後漢書·徐稚傳》:“ 嘗為太尉黃瓊所辟(徵召為幕僚),不就。及瓊卒,歸葬, 乃負糧征步到江夏赴之,設雞酒祭,哭畢而去,不告姓名。”李賢注引《謝承書》:“稚諸公所辟,雖不就,及其死,萬里負芨赴吊,嘗於家預炙雞一隻,以一兩綿絮漬酒中,暴乾以裹雞,逕到所起冢外,以水漬綿使有酒氣,斗米飯,白茅為籍,以雞置前,**酒畢,留謁則去,不見喪主。”
徐稚用綿絮浸酒裹雞,不遠萬里去弔唁死去的知交。後遂用“炙雞漬酒,只雞絮酒”等作為對亡友或故人的悼念之詞。寧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徐稚)炙雞漬酒,萬里赴吊,於清高不混俗之中,有忠厚不忘恩之意。”趙翼《哭杭應龍先生墓詩》:“漬酒那禁涕淚具,死生曾不待須臾。”
詞語辨析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產生年代:古代
產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