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圍子是陝北窯洞、房屋住室里炕牆周邊的一種繪畫裝飾圖案,它是由原始壁飾傳承發展而來。生長在黃土高原上的陝北人,家家戶戶的土窯、石窯,最講究炕圍子。這炕圍子一當二用,保護牆壁。美化窯洞,還是婆姨、女子顯示心靈手巧的視窗。陝北各地尤其是廣大農村,從古迄今都十分講究用炕圍子這種形式,來裝飾美化居室環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炕圍子
- 地點:陝北
- 類別:繪畫裝飾圖案
- 原為:原始壁飾傳承發展
歷史背景:,傳承與發展:,
歷史背景:
陝北的考古資料表明,早在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先民們的彩陶繪畫技術已非常精湛,不僅裝飾線條流暢,繁麗多彩,而且圖紋逼真,生動寫實。到約4000——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原始的牆裙裝飾便隨著繪畫、宗教藝術的日益發展而誕生了。198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北考古隊在綏德小官道龍山文化遺址發掘中,在3座房址的牆壁下部與居住地面銜接處發現有棗紅色的平行線條,稱為“壁飾”。那時先民們在粉飾居住面牆裙的過程中先將牆壁面修整平坦,從居住面高0.8米處標以厚2厘米的草拌泥,再塗上3厘米左右的紅膠泥面,用白灰或姜石粉抹面,每一層粉飾都保持薄厚均勻,平坦光潔,然後在牆壁底部緊接居住面處,塗一條棗紅色壁飾,線條粗細一致,色彩鮮艷,樸素美觀,簡單大方,從後室一直延伸至前室。後室中央部位有一橢圓形圖案,底塗棗紅色再塗黑色,似與宗教有關。原始的壁飾均勻平坦美觀與今天工匠們粉飾的牆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考古發掘證明,史前先民們的居住面地炕不分,先民們席地而坐臥,原始的壁飾不僅僅具有裝飾美感,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畫,而且表現出原始宗教崇拜的深刻含義。這種原始的紅色線條壁飾,便是陝北“炕圍子”的原始表現形式。
傳承與發展:
炕圍子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傳承,在陝北地區廣為流行。傳統的炕圍子線上條表現的基礎上,逐步引入繪畫的題材和體裁,人物花鳥、山水名勝、人物故事、琴棋書畫等盡現其中……在陝北的鄉俗民風中,炕圍子不僅表現出裝飾美的效果,而且保留著祛邪惡、保平安的象徵作用。每逢陰曆舊年前夕,居民“打掃窯”後,即要換新的炕圍紙或炕圍布以寓除舊;興修窯洞盤新炕要貼炕圍子或油漆炕圍子以圖喜慶吉祥;結婚迎新也要貼炕圍子或油漆炕圍子以裝點喜慶氣氛。
炕圍子的用料、圖案以及表現手法,因時代的不同、家庭的貧富以及工匠的手藝而定,其美感效果不盡相同。其色彩多給人以熱烈、溫和、吉祥、高雅的感覺。炕圍子的用料早先用色彩奪目的顏料塗底桐油敷面,以後用紙、布以致調合漆、壁紙等。炕圍子布、紙可以直接到商店中買到,花邊圖案、尺寸式樣都是固定的,用稀漿糊直接貼裱於炕壁。布炕圍有婆姨們飛針走線親手製做的,也有買現成印花的,懸掛於炕壁,效果明顯,洗換方便。舊時刺繡的布炕圍和桐油敷面的炕圍子,都是富貴人家的專利。陝北農村的炕圍子比較繁複,講究艷麗,而城市的卻時興簡潔。炕圍子的新舊、乾淨、繁複即可看出這家婆姨的聰明勤勞、講究愛好。油漆炕圍子則比較複雜,須請專門畫炕圍子的工匠來完成。先用大白粉打底,使炕牆平坦,根據主家愛好著底色,用線條變化紋樣,其繪製工序同原始壁飾的工序基本相同。它是我國壁畫藝術長河中的一個縮影,其圖案多以四周框線、單雙線條變化出勾連萬字、雲紋、如意紋和富貴不斷頭等紋式;以葫蘆寶餅、蓮花生子、鹿鶴同壽、石榴牡丹、花鳥魚草等寓意性和裝飾性較強的圖案為主題內容。現代的炕圍子多講究一兩種色調的搭配,底色以奶油、蘋果綠為多,鑲以黑色寬邊、簡約明快。也有用壁紙、貼塑、水色木質炕圍子等新型材料的點綴。小小的炕圍子融幾何、美學、繪畫、審美觀為一體,極富民間美術特色。
陝北炕圍子的裝飾藝術,隨著時代的不同和人民民眾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花樣不斷翻新,圖案用料也不斷變化,其鄉土氣息、象徵意義卻始終未變。而今在人們的觀念中逐漸淡化,承襲這種傳統文化的人也日漸減少。不過從炕圍子的傳承變化,可以看出人民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的追求、嚮往,也說明了炕圍子從簡潔裝飾到繁複表現再到簡單明快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