炔姓,源於姬姓,出自周王胄的後裔季楨,屬於避難改姓為氏。為姬姓嫡宗同源。炔氏一族就是季楨幼子炔奘的後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炔姓
- 外文名:無
- 又名:炔、焆、炅
- 拼音:guì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得姓始祖,
基本介紹
炔[炔、焆、炅,讀音作guì(ㄍㄨㄟˋ),不可讀作quē(ㄑㄩㄝ)]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王胄的後裔季楨,屬於避難改姓為氏。據江西上饒《桂氏家乘》的記載,東周王的後裔季楨,在戰國末期出任秦國的博士。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後,廷尉李斯與丞相王綰、太尉馮劫等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出有關的禮儀制度。後由李斯出任秦朝丞相,他建議秦始皇拆除六國原郡縣的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他反對分封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及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的統治。由此,發生了著名的“焚書坑儒”的事件。季楨為眾儒者之昭,在其期間也被坑殺(活埋)了。季楨之弟季桂為了躲避被株連的命運,攜兄長季楨的四個兒子舉族逃亡,並按自己名字的讀音,將季楨的四個兒子更改了姓名:長子改名叫桂奕,居住在幽州(今河北范陽)守季楨的墳墓;次子改名叫昋突,遷居到濟南朱虛(今山東臨朐);三子改名叫炅獎,遷居於齊國歷山(今山東濟南);幼子改名叫炔奘,移居至河南陽城(今河南濮陽)。從此,中國有了桂、昋、炅、炔這四個姓氏。炅氏、炔氏、昋氏、桂氏這四個姓氏,字雖然不同,但在古代時讀音卻都是相同的,為姬姓嫡宗同源。炔氏一族就是季楨幼子炔奘的後代。
到了五代十國的時候,炔、昋、炅、桂四氏族人為了躲避戰亂,一同南渡到今廣東省的廣信、江西省的上饒等地區生息繁衍。據史籍《後漢書·南蠻傳》中記載,有“名渠帥日精夫,相呼為炔徒。”在文物《溪州銅柱》的銘文里亦有:“洎帥號精夫,相名炔氏。”在古代,“精夫”為土家族語“將軍”的意思,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有一位號稱“五里精夫”的土家族首領,率領族人活躍在湖南省的慈利、石門一帶地區。這位“精夫”在《土家名人碑廊》中的第一碑上就有記載:“洎中精夫,相單程”。
相單程就是炔單程,為東漢時期車革人(土家族語地名,今湖南桑植廖家村),為執守一方的將軍。至於炔單程何以成為了土家族人,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得姓始祖
姬季楨、炔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