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農氏遺址

炎帝神農氏遺址

炎帝神農氏誕生於湖北隨州厲山鎮,其足跡遍及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許多地方,在華夏大地上留下了許多遺蹟遺址和傳說。 隨州作為炎帝神農誕生地,同樣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大量的遺蹟遺址,這些遺蹟遺址或為當時留存,或為後世修繕,或據史料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炎帝神農氏遺址
  • 地理位置:湖北隨州厲山鎮
  • 開放時間:全天
  • 著名景點:神農牌坊、神農文化廣場
炎帝故里風景區,神農大石像,神農大殿,神農洞,神農廟,神農古井,華夏始祖門,神農坐像,神農亭(碑),神農公園,神農架,

炎帝故里風景區

炎帝神農的炎帝故里風景區,位於隨縣厲山鎮,距離隨州市區18公里。景區擁有神農牌坊、神農文化廣場、炎帝神農紀念館、神農碑、神農嘗百草塑像、神農泉、神農洞、功德殿、烈山湖等20餘處人文和自然景觀。

神農大石像

位於海拔113米的九列山第七列上,石像面向東南,手捧麥穗,目視遠方。大像通體白色,由花崗岩材料製成,全像海拔高度157.6米。底座為正方形,邊長56尺,意為中華56個民族;底座高度為42.6尺,代表著炎帝神農的誕生之日為農曆四月二十六;像本身高95尺,寓意炎帝神農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九五之尊地位。

神農大殿

大殿坐北朝南,占地6600平方米,高台圓柱直檐,秦漢風格,古樸莊重。

神農洞

史書記載“神農母安登,感龍而生炎帝”於此。相傳,盤古開天地,有位名叫安登的少女,天天到烈山採摘野果,有一天安登採食的籃子裝滿了,安登也累了,她來到此洞,倚著洞壁睡著了。
安登做了一個夢,她來到姜水邊,五彩霞光突然籠罩整個烈山大地,一隻龍頭浮現在霞光中,巨龍化作英俊少年來到安登身邊。後來安登住進洞內,並於四月二十六生下一個胖小子,安登為他取名“石年”。這個石年,就是神農,這個洞被後人稱為神農洞。由於過去是女子放羊,“羊”字和“女”字合在一起為“姜”,神農便姓姜。另一說此女採集野果,所以其名為女+予(野後半部分)的妤,又因其嫁給少典,少典與姜妤互換雙方姓氏以為尊重對方部族,因此炎帝母親也稱為高妤,高妤的哥哥便是曼洛理族部落第七任首領高天。就在石年出生這天,洞前九口水井溢滿了水,還有一趣事是,打一井的水,其他八口井的水也動盪起來,原來這九口井自穿。有天,安登外出采野果時,把石年帶到山中,放在一塊石頭上睡覺。石年醒來不見母親,飢餓難忍,便哇哇大哭起來。這時,一隻母鹿跑來給他餵奶,神鷹為他遮陰,直到安登找食物回來,它們才離去。好多次都是如此,安登也感到奇怪,由於吃了仙鹿的奶水,得到神鷹的照看,石年長得額寬膀圓,腰粗體壯。傳說鷹為曼洛理五首鷹龍(也有一說是飛貓),是高天派去的護衛。這樣,神農就有了三個母親,安登是他的生母,仙鹿是他的奶娘,神鷹是他的養母。從此,民間在供奉神農像時,常把鷹和鹿分立兩邊。
神農洞神農洞坐落在烈山的洞天山東麓。古式四合院依山迭起,四周環繞著青松翠柏,蒼勁挺秀。神農洞正門牌匾上書有“神農洞”三個古篆字。洞府正堂是“神農殿”,殿中有一尊粉金炎帝神農雕像。左邊為“神農洞”,從古至今,這裡一直是民間祭祀炎帝神農的敬香之地。

神農廟

位於神農洞穴口上,是楚莊王為表達對炎帝神農的追思祭拜之情而建的祠廟。
正殿門柱上是後人為紀念炎帝神農創五穀、嘗百草功績而作的楹聯。右為:神農創耕植五榖而天下食;左為:炎帝味草療百疾以養民安。昔日穴口上建有神農廟,內塑其像,常年祀之。後屢修屢毀,僅存神農洞,洞內可“容數人立”,壁石凝蒼顯綠,極具古色。

神農古井

九龍山九山相連,相傳,每座山上都曾有一口井,炎帝神農誕生時九井自穿,打一井的水,其他井水也會浮動起來。隨州民間至今流傳“一山揚鞭九山應,一井打水九井動”。村民說這是炎帝神農氏保佑大家長壽久安的福兆。神農井邊分別有虎、鹿、龜、蟾四大瑞獸鎮守,正所謂東來福氣西來壽,南來官運北來財。

華夏始祖門

總高10.9米,主門高6米,側門高4米。採用漢代早期門闕合一的建築形式,由一個主門和兩個側門組成,正面和背面分別刻有“華祖”、“農宗”四個鎏金大字。
炎帝神農因首創農耕被世人奉為“農宗”,讓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後人供奉他為華夏文明的始祖,稱他為“華祖”。始祖門正面門身上的畫像是根據漢代武梁祠中的石雕“炎帝耜耕像”複製而成,再現神農手執耒耜教民耕作的形象,背面雕刻炎帝馴養家禽的豐功偉績。

神農坐像

由中國美院教授根據1987年周共·王德樵帶回的畫像為藍本設計,雕像高4.26米,採用花崗岩精雕而成,暗含炎帝神農出生日期為農曆四月二十六之意。神農凝視前方,雙目有神,慈祥中不失威嚴。

神農亭(碑)

明代萬曆丁丑年(公元1577年)隨州知州陽存愚立。碑高2米,寬1米,重數噸,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神農公園

公園位於城區烈山大道與沿河大道之間,是一處開放式公園,占地面積17萬平方米,於2007年10月建成,投資4000萬元,是市民休閒觀光的重要活動場地。
神農塑像用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塑造了炎帝神農頭戴牛冠,肩披火鳳,手捧稻穗,蹲踞五穀之形象,以示始祖創農耕文明之功德,福蔭炎黃子孫,給人以智慧力量之感。塑像高8米,其中基座1.7米,像6.3米,為紫銅鍛造而成,重2.8噸。
早在宋代,這裡就開闢為民眾重要的活動場地,明弘治九年,隨州知州李充嗣在任期間,在這裡修建有白雲亭等,李充嗣為了紀念吃隨州糧長大的一代名家歐陽修,在州府後面的城牆邊上建起了白雲書院(如今在原址附近建起了隨州市圖書館)。
神農公園還修復了一段古城牆,成了市民休閒娛樂和文人雅士活動的重要場合。

神農架

上古時期,五穀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炎帝神農率眾從家鄉隨州厲山出發,向大西北走去,走了整整49天,後到達一個大山腳下,神農在此嘗草採藥,架木為梯,以助攀援;架木為屋,以避風寒;架木為壇,跨鶴升天。後人遂以神農架名其地。
神農架作為中華大地上的高山長林,歷來被視為畏途,人跡罕至,但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出土的新、舊石器時代文物,證明距今300萬年前這裡已有人類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