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經濟學(一門社會關係學科)

災害經濟學(一門社會關係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災害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災害發生過程即災害從孕育、潛伏、爆發到持續、衰減、平息全過程所表現的社會經濟關係的科學。它介於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國土經濟學和生產力經濟學之間,是一門屬於守業經濟學範疇的邊緣經濟學科。它不研究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只研究已有資源和已創造價值的保護。它著重從經濟學角度研究災害預測、防治、控制和善後處理過程的規律性; 探索治理災害和變害為利的措施及實施的經濟效果。災害經濟學是由中國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倡導的,1985年9月25日舉行第一次“災害經濟學座談會”宣告確立。它是一門正在創立過程的新學科,其體系、內容和方法都尚未定型。

基本介紹

  • 書名:災害經濟學
  • 作者唐彥東
  • ISBN:9787302255727
  • 定價:35元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7-8
  • 英文:Disaster Economics
研究內容,學科特點,基本原理,指標體系,決策體系,對策體系,

研究內容

災害經濟學研究災害,但不是研究災害的自然屬性,而是研究災害的社會屬性,即災前、災時與災後的社會經濟關係。災害經濟學廣泛吸收環境科學、生態學、災害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的營養,是經濟學與其他學科特別是與災害學相互交叉、滲透的綜合性邊緣學科。災害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一方面拓展了災害科學的內容,使人們對災害問題的認識添加了經濟學分析視角;另一方面也使經濟學在更為現實和客觀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增強了在災害背景下其對社會現象和人類行為的解釋力。這對於人類認識災害、處置災害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具有重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摘自:唐彥東《災害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7參考文獻

學科特點

災害經濟學是一門研究災害預測、災害防治和災害善後過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社會經濟關係的新興學科。災害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災害的自然屬性,而是災害發生過程中的一系列社會經濟關係。它是介於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國土經濟學和生產力經濟學之間的一門邊緣經濟學。災害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科比較具有以下三個特點:(1)它是一門守業經濟學。災害經濟學不研究價值形成和價值增值,而是研究已有資源和已創價值的保護;“守業投入”是災害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一種根本性的經濟效益問題。為守業而應該作怎樣的投入,就成為災害經濟學的經濟效益觀。(2)它注重研究如何減緩環境、生態逆向演替過程中的一系列經濟問題。災害經濟學與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國土經濟學都研究有關環境、生態、國土方面的經濟問題,但研究的內容不同。災害經濟學注重研究如何減緩環境、生態逆向演替過程中的一系列經濟關係,著重研究如何制止國土資源惡化的一系列經濟問題。(3)災害經濟學研究的任務是災害預測、災害控制和災害善後的經濟問題。災害經濟學強調災害不可完全避免,並將災害的預測、控制和善後作為學科的研究任務。災害經濟學是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經濟問題,尤其是對潛在災害的研究,有助於人們主動地減緩可能出現的環境與生態的逆向演替。

基本原理

災害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至少歸為四點,即:(1)災害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完全避免的原理。所謂災害不可完全避免就是自然界的各種災害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各種災害的不利影響(負效益)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例如我國的洪水災害歷來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威脅,也構成了中華民族與洪澇災害鬥爭的壯麗史實。(2)災害反饋決策原理,無論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害,在時間上都服從自孕育期開始,經過潛伏期、暴發期、持續期、衰減期至平息期止的一個演化規律,所不同的只是各種災害的階段變化在時間長短上有所差異。認真研究有關災情的信息反饋是及時制定處理災害對策的基礎。(3)害利互變原理,對於災害並非只有防治一種措施,利用災害也應該是治災的—種措施,這也是積極對待災害的一種態度。無論從長期看還是短期看,災害都具有從中誘導到利用的可能性。例如防止水土流失是人們不斷呼籲的問題,但也正是這種淤沙沖積,形成了現在江河下游的一系列三角洲,例如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4)治標措施和治本措施互促合益的原理,在採取災害防治措施中,有治標和治本兩大措施,兩者不僅不可偏廢,而且各具特色,相互促進,產生合益。治標措施具有投入少、見效快兩大優點,缺點是效果持續性差。治本措施具有效果持續性長的優點,缺點是投人大、見效慢。它們之間的關係顯然是短期措施與長期對策最佳結合的關係等。

指標體系

災害經濟學的指標體系,由於反映災情、災害控制目標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災害經濟學的指標體系目前尚難以全面制定。下面列舉3類指標:(1)災情指標比如考察洪水災情的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從理論上來說,有兩個關係問題:一個是實物量指標與價值量指標的關係;另一個是實際災情指標與相對災害強度指標的問題。即可採取兩個指標:①實際災情指標;②災害相對強度指標,就是用相應反映災情程度的標準量指標計算出災害相對強度指標。(2)控制指標,這是在災情估測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災害類型和防治災害的能力等實際情況做出防治災害的目標,它也是一個量度型指標。確定控制指標的依據主要是:①客觀條件,即考慮自然、生態的實際情況;②主觀條件,即考慮防治災害的技術力量和經濟力量。確定控制指標既要符合實際又必須具有先進性,要經過一番努力能達到的或者說是可以達到的指標。規定控制指標時,可以有上限和下限,以便於人們在一個閾值範圍內選擇防治災害的最優措施組合。(3)災害治理的效果指標,該指標是災害治理指標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總之,災害治理效果指標的內容極其豐富,難以一一羅列,況且災害類型不一,其指標內容也不盡相同。但從共性來說有兩個指標最為重要:①治理災害引起的經濟損失減少部分的計量與治理災害投入的資源值之差;②上述兩項計量值之比。如果在諸多可行性方案中,某一方案的這兩個指標都為最大,則該方案就是最優方案;否則就必須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去選擇最優方案。

決策體系

災害經濟學的決策體系,災害是一個過程。從時間演化角度看,災害過程可以劃分為孕育期、潛伏期、暴發期、持續期、衰減期和平息期6個階段;從空間演化角度看,可分成災源區、災泛區和抑災區3個區域。無論是時間方面的不同階段還是空間方面的不同區域,實際上都存在著相應的最優防治區域,它們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完善的防治災害的決策體系。防災決策內容大致有以下幾點:(1)防治災害的措施;(2)投入資金的數量與構成;(3)投入的方式與頻率;(4)投入點與投放點;(5)防治措施的最遲實施時間的確定等。

對策體系

確定防治災害的對策是一件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這一工作需藉助數學模型和計算機來進行。具體來說:(1)根據有關災害的歷史資料和災變先兆,及時發現災害孕育期和潛伏期,並採用積極的防範措施,盡力縮小源區的範圍,減少災害的影響程度;(2)當災害暴發時,要及時做出減災對策,將重點放在災泛區;(3)在災害持續期,要針對災情趨於穩定這一現實,努力採取變害為利的措施,達到“堤內損失堤外補”的效果;(4)在災害衰減期和平息期,要採取各種補救措施和防範措施。作為防治災害的決策體系,除了各種有關的經濟決策外,還包括行政決策和法律決策等。
——摘自《安全科學技術百科全書》(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