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鵝膏

灰鵝膏

灰鵝膏(學名:Amanita vaginata (Bull.:Fr.) Lam.)是鵝膏科鵝膏屬真菌。菌蓋直徑3-8厘米,扁半球形至平展,中央多少凸起,灰色,有時具淺褐色色調;菌肉白色,在菌蓋中央厚約3-5毫米。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較密,不等長;短菌褶近菌柄端多平截。菌柄長5-10厘米,直徑0.5-1.5厘米,近圓柱形;菌柄菌髓主要由縱向排列的長橢圓形至棒狀的膨大細胞構成,多單個頂生,擔子果無鎖狀聯合。

灰鵝膏夏秋季生於松科(如高山松)和殼斗科(如櫟)植物組成的林中地上。分布於北非、北美、歐洲以及亞洲。

灰鵝膏在歐美、日本等國有關文獻和中國的有關文獻中均認為可食,且食味較好。但有的報導說,有人食後會有輕微的頭昏現象出現,故需慎食。

(概述圖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鵝膏
  • 拉丁學名:Amanita vaginata (Bull.: Fr.) Lam.
  • 別名:灰托柄菇、灰擬鵝膏、雪白鵝膏菌
  • 真菌界
  • 擔子菌門
  • 擔子菌綱
  • :蘑菇目
  • 鵝膏科
  • 鵝膏屬
  • :灰鵝膏
  • 命名者及年代:Bull.: Fr.,1783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生長習性,真菌毒性,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擔子果小型至中等。菌蓋直徑3-8厘米,扁半球形至平展,中央多少凸起,灰色,有時具淺褐色色調,至邊緣色較淺,光滑或被有破布狀的白色菌幕殘餘,邊緣有棱紋(0.1-0.3R);菌肉白色,在菌蓋中央厚約3-5毫米。菌褶離生至近離生,白色,較密,不等長;短菌褶近菌柄端多平截。菌柄長5-10厘米,直徑0.5-1.5厘米,近圓柱形,向上稍變細,白色至污白色,近光滑至被淺灰色至淺褐色的纖絲狀鱗片,內部鬆軟至中空;基部不膨大,無球狀體。菌幕殘餘(菌托)袋狀至杯狀,高2-4厘米,直徑約1.5-3厘米,厚1-2毫米,外表面白色至污白色,內表面白色,菌托下部約1厘米貼生於菌柄上,在菌幕的游離外緣與菌柄的交合處或稍高處著生有菌幕內緣;菌環缺如。
灰鵝膏
灰鵝膏形態特徵
菌褶多少兩側型:中央菌髓寬25-40微米,由菌絲(直徑2.5-6微米)和橢圓形、長橢圓形至近梭形的膨大細胞(40-60微米×12-25微米)構成,稀見油質菌絲;側生菌髓由少數橢圓形至近梭形的膨大細胞(40-70微米×15-30微米)和大量菌絲(直徑3-8微米)組成。亞子實層厚30-40微米,由2-3(4)層卵狀,桶狀或近球形的膨大細胞(15-25×10-18微米)組成。擔子48-60微米×13-18微米,棒狀,具4小梗,偶具1或3小梗;小梗長3-5微米;擔子基部橫隔上無鎖狀聯合。擔孢子(9.0)9.5-11.0(14.0)微米×(8.5)9.0-10.5(13.5)微米【Q=1.0-1.08(1.12),Q=1.04±0.03】,球形至近球形,非澱粉質,無色,光滑,薄壁;側生小尖長約1微米。褶緣(側面觀)有寬80-150微米的不育帶,由菌絲和膨大細胞構成:菌絲較豐富,直徑2-5微米,無色,其走向與褶緣大致平行;膨大細胞稀少至大量,卵狀至近球形,有時球頭短柄狀,16-50微米×15-40微米,無色,壁薄,單個頂生或2-4個連成念珠狀。菌蓋表皮厚90-160微米,其中上層厚約40-80微米,強烈膠化,由近輻射狀排列較為疏鬆的菌絲組成,菌絲直徑1-4微米,無色;下層厚50-80微米,由緊密多少近輻射狀排列的菌絲組成,菌絲直徑2-5微米,有時居間膨大至直徑達8微米,有淺褐色至褐色胞內色素。菌托最外層厚10-20微米,由或多或少縱向排列的菌絲組成,直徑2-7微米,薄壁,無色至近無色;菌托內部由不規則至近縱向排列較稀疏的菌絲和膨大細胞組成:菌絲豐富,直徑3-8微米,無色;膨大細胞豐富,近球形至卵狀(20-95微米×17-63微米)、橢圓形(35-70微米×13-40微米)或棒狀(45-50微米×15-17微米),無色,壁薄,多單個頂生;菌托內表膠化。菌柄菌髓主要由縱向排列的長橢圓形至棒狀的膨大細胞(180-300微米×28-38微米)構成,多單個頂生,其間夾雜的菌絲直徑2-7微米,稀少,但在菌柄表面菌絲較多。擔子果無鎖狀聯合。
圖註:1.擔子果;2.擔孢子;3.菌蓋表皮徑向切面,表皮的菌絲與菌蓋菌幕殘餘的菌絲相連;4.菌褶菌髓、亞子實層及子實層。

主要變種

灰鵝膏白色變種(學名:Amanita vaginata var. alba (De Seynes) Gillet),與灰鵝膏的主要區別在於該變種的菌蓋白色至米色,其他部位皆為白色。有時菌托上有不規則分布的淺褐色細斑。夏秋季生於闊葉林、混交林或針葉林中地上。分布於中國。

生長環境

灰鵝膏夏秋季生於松科(如高山松)和殼斗科(如櫟)植物組成的林中地上,單生或散生。

分布範圍

灰鵝膏分布於北非、北美、歐洲以及亞洲。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四川、西藏、湖南、廣西、福建、浙江、山西、江蘇、香港、黑龍江、吉林等地。

生長習性

灰鵝膏與松屬、雲杉屬、落葉松屬、鐵杉屬、黃杉屬、櫟屬、栗屬、樺屬、鵝耳櫪屬、山毛釋屬、櫪屬、柳屬等屬的些椅種形成外生菌根關係。

真菌毒性

中毒症狀:灰鵝膏中毒,一般發病較快,有頭昏、胸悶症狀,有的中毒嚴重,其毒素不明。

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灰鵝膏在歐美、日本等國有關文獻和中國的有關文獻中均認為可食,且食味較好。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灰鵝膏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大型真菌卷》(Redlist of China’s Biodiversity-Macrofungi),保護級別為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