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高山䶄

灰高山䶄

灰高山䶄(學名:Alticola roylei ),是倉鼠科、高山䶄屬動物。灰高山䶄體中型,尾長為體長的1/3左右。頭頂及體背淺棕灰色,其毛基深灰,毛尖淺棕;腹面灰白色,毛基灰色,毛尖白色。尾毛明顯或不明顯雙色,上面淺黃乃至黑褐,下面黃白或灰白。

灰高山䶄晝夜活動,經常侵入人類居所,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每年4-9月繁殖,年產1-2胎,每胎4-9仔,多棲息於低山丘陵乾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分布於俄羅斯、中國、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希臘等國。

灰高山䶄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經濟意義,

形態特徵

灰高山䶄體長80mm左右,尾長較長,其全長約為體長的40%。後足之長為18mm左右。耳長可達15mm,觸鬚之長度大於頭長,其最長者,可以達到體長的一半。乳頭4對。
灰高山䶄夏毛頭頂部及體軀之體背面均呈灰棕色,其毛基深灰色,而毛尖為淺棕色。棕色之深淺程度則往往可因個體之年齡而異,幼鼠的棕色色調不甚明顯,而偏於暗灰色,其毛之基部為深灰色,毛尖白色。尾上下呈兩色,但不十分明顯,上面為淺棕色,下面為黃白色或純白色。有些個體具白色之尾尖。足背呈黃白色,觸鬚白色。
灰高山䶄顱全長約為24mm,顱前頜骨後端略超出鼻骨後端,無眶嵴。額部比較短,其後緣有一甚細的橫棱,中間無骨橋聯向背面。眶間寬而平坦,腦顱之高度為眶間眶的兩倍,顴寬約為14mm。聽泡發達。
灰高山䶄臼齒無齒根。第3上臼齒內外側各有3-4個凸角,外側第1個凹角的深度和寬度明顯小於第2個凹角,前端第1齒葉不閉合,與第2齒葉相通,最後齒葉呈長形。第1下臼齒包含5-6個閉合齒葉。

棲息環境

灰高山䶄為典型山地鼠種。多棲息於低山丘陵乾草原、山地草原和山地森林草甸草原。垂直分布的上限可達亞高山草甸。典型生境為碎石堆、叢生雜革的岩坡、亂石密布的草地和多石河谷。

生活習性

灰高山䶄晝夜活動,但以夜間及早晨活動最為頻繁,夏季經常侵入牧民的木屋和氈房內。洞穴營建在碎石堆內和山坡的石縫中,極少在開闊平坦無石草地築洞。
灰高山䶄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為食,溫暖季節以各種草類的綠色部分為食,秋季在石堆下和石縫內貯存乾草,作為冬季食用。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中國、蒙古、尼泊爾、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希臘等國。在中國分布於新疆、甘肅、青海、西藏。
灰高山䶄

繁殖方式

灰高山䶄每年4-9月均有繁殖現象。年產1-2胎,每胎4-9仔,多為5-6仔。在中國西天山北坡森林草原帶,該鼠每年至少繁殖2次,每胎產仔5-9隻。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種群分布零散。該種種群數量暫無具體數據,且發展呈下降趨勢。灰高山䶄種群面臨的主要威脅是過度放牧導致其棲息地的破壞和人類活動對其的干擾。
在中國天山山地密度較高,灰高山䶄7月份捕獲率為5%-10%。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近危(NT)。

經濟意義

灰高山䶄為天山山地常見的小型鼠類,由於經常侵入夏牧場的居民臨時住宅和野外勘測人員的營地,盜食食品,咬壞物件,因而構成一時性危害。其對山地牧草和林木的發育,也可能造成一定的破壞。另外,灰高山䶄偶可參與動物間的鼠疫病流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