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灰頭鵐東方亞種長約14厘米,雄鳥嘴基周圍、眼先及頰等均近黑色、頭的餘部、頸、頦、喉及胸部橄欖綠色;肩、背棕褐,具黑色條紋,腰及尾上覆羽淡橄欖褐;兩翼黑褐,覆羽具棕白色羽端,飛羽外緣棕褐;尾羽黑褐,外側兩對尾羽有白色楔狀斑;腹及尾下覆羽輝黃,兩脅具黑褐色縱紋。雌鳥頭頂轉褐,與背均具黑褐色縱紋,眉紋及顴紋土黃色;胸、腹淡綠黃,胸和體側均雜以黑褐色縱紋。幼鳥似雌鳥,但縱紋更多,下體黃色較淡。虹膜褐色;嘴棕褐,下嘴除先端外,色淺;腳白色。
棲息環境
生活習性
常成小群活動,除繁殖期成對外,也有單獨活動者,性不怯疑,容易使人接近往往在非常接近時才飛離。當受驚時發出短促的“chip”聲。繁殖期雄鳥當叫聲近似三道眉草鵐,但音節較少,多為4—5個音節,而不大響亮。雜食性,以雜草子、植物果實和各種穀物為食,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鱗翅目昆蟲的幼蟲及其他昆蟲。此鳥數量很多,能啄食大量雜草種子有防莠作用;也啄食昆蟲,有益於農林。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阿穆爾河地區),朝鮮半島,緬甸,尼泊爾,不丹,中國寧夏(涇源、中衛、銀川)、甘肅(西北部)、四川(灌縣、瓦山)、 湖北、雲南(西北部、南部)、貴州、江蘇、廣西、廣東、台灣、青海(湟水河谷)。
繁殖方式
繁殖期成對活動,通常在樹上不大移動位置,不像一般鳥類那樣活躍地跳來跳去,只是常顫動尾羽,不斷顯示出白色部分。5月下旬和6月上旬在華北營巢,巢建於矮灌木叢中的地面或離地不高的樹枝上,而很少在離地較高的枝間,巢呈杯形,由乾草莖、葉、細根築成,結構緊密,內墊薄層馬毛、細根、草莖等。卵橢圓形,乳白、淡綠色或淺藍色,帶紅褐色表斑、褐紫色點斑或黑色條紋,尖端斑較稀,鈍端較密集。僅由雌鳥營巢,歷經4—5天;每年產兩窩,每窩產卵4-6枚。兩性共同育雛。每天餵雛15小時,甚至在小雨中也不間歇。雛鳥留巢期12—13天。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