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腹繡眼鳥西南亞種
- 拉丁學名:Zosterops palpebrosa siamensi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繡眼鳥科
- 屬:繡眼鳥屬
- 種:灰腹繡眼鳥
- 亞種:灰腹繡眼鳥西南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Blyth,1867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上體自前額至尾上覆羽黃綠色,眼先和眼下方黑色,臉頰、耳羽等頭側亦為黃綠色,眼周具一圈白色絨羽狀短羽形成的白色眼圈,翅上外側覆羽和飛羽黑褐色,外翈羽緣黃綠色,內側覆羽和飛羽外翈黃綠色,被遮蓋的內翈黑褐色,因而外表和上體相似亦呈黃綠色,尾暗褐或黑褐色,外翈羽緣黃綠色。頦、喉、頸側和上胸鮮黃色,到下胸和兩脅逐漸變為淡灰色,腹灰白色,中央雜有不明顯的黃色縱紋,尾下覆羽鮮黃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微沾黃色。虹膜灰褐或紅褐色,嘴黑色,腳暗鉛色或藍鉛色。
大小量度:體重♂7-11g,♀8-12g;體長♂90-113mm,♀91-111mm;嘴峰♂9-11mm,♀9-11mm;翅♂49-58mm,♀50-55mm;尾♂35-49mm,♀37-43mm;跗蹠♂14-17mm,♀14-16.5mm。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常綠闊葉林和次生林中,尤喜河谷闊葉林和灌叢,有時亦出現於農田地邊、果園和村寨附近小林內。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外,其餘季節多成群,有時也與太陽鳥、暗綠繡眼鳥等其它鳥類混群活動和覓食。性活潑,行動敏捷,常在樹冠層枝葉間跳躍穿梭,或從一棵樹急速飛至另一棵樹,並發出‘吱、吱、吱’的叫聲,有時亦見懸吊在細枝末梢或在樹葉下面啄食。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西藏(錯那、墨脫、察隅)、四川(西昌、德昌、米易、鹽源)、雲南、貴州(安龍、羅甸、興義、從江、江口)、廣西(那坡、靖西、龍州)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有的在3月中下旬即開始繁殖。在雲南西北部曾在5月上旬見到孵出的雛鳥,而在貴州和西藏,7月份雄鳥睪丸還相當膨大,分別為5mm×4.5mm和4mm×6.0mm,在巴基斯坦,8月份還見有產卵的,或許1年繁殖2窩。營巢於常綠闊葉林、河谷林和林緣灌叢,有時也在果園、地邊和村寨附近小林內營巢。巢多置於樹冠層茂密的細枝葉間和小樹和灌木枝權上,主要用草絲、木棉、蛛網等材料編織而成,內墊蒲公英等種毛和獸毛,有時巢外面還用一些苔蘚、蜘蛛卵殼加以裝飾。巢距地高1-6m,呈杯狀,巢口直徑為4.5-5.0cm,高5cm,營巢由雌鳥單獨承擔。每窩產卵2-3枚,通常3枚。卵淡藍色、光滑無斑,卵的大小為13.5-18.2mm×10.3-12.1mm。孵卵由雌雄鳥輪流承擔,孵化期10-11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10-11天即可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