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紋鵟

灰紋鵟

灰紋鵟(學名:Buteo nitidus):共有3個亞種,是中型猛禽,體長46-61厘米,體重475克。上喙邊端具弧形垂突,適於撕裂獵物吞食;基部具蠟膜或須狀羽;翅強健,翅寬圓而鈍,扇翅及翱翔飛行,扇翅節奏較隼科慢;跗跖部大多相對較長,約等於脛部長度。雌鳥明顯大於雄鳥。翅強而有力,善疾飛及翱翔。索齶型頭骨。眼球較大,視野寬闊,視覺敏銳;聽覺發達。體羽通常是淺灰色,尾巴黑色有三個白色條紋。

棲息于山地森林、稀疏樹木和河岸森林、林緣地帶,半乾旱地區。主要以森林鼠類為食,食量甚大,除嚙齒類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鳥和大型昆蟲等動物性食物。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和委內瑞拉。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灰紋鵟是中等體型的猛禽,體長46-61厘米,體重475克。擁有有力的身軀和寬廣的翅膀。寬翅膀,寬尾巴。體羽通常是淺灰色,上體有精細的條紋,尾巴黑色並有三道白色條紋。飛翔時兩翼寬闊,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的白斑,翼下白色,僅翼尖、翼角和飛羽外緣黑色,尾散開呈扇形。翱翔時兩翅微向上舉成淺‘V’字形。白臀,深褐色的眼睛,黃爪上有蠟膜。幼鳥上體黑褐色,尾巴羽毛為淡棕色帶,腹部白色有棕斑,頭部和頸部有棕色條紋。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稀疏樹木和河岸森林、林緣地帶,半乾旱地區。此外,也出沒於稀疏、旱生和落葉熱帶森林。很少在潮濕的森林中出現。

生活習性

部分遷徙,部分留鳥。在墨西哥和美國之間的北端是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在開闊、多石而又乾燥的不毛之地。主要以森林鼠類為食,食量甚大,除嚙齒類外,也吃蛙、蜥蜴、蛇、野兔、小鳥和大型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有時亦到村莊捕食雞等家禽。捕食方式主要通過在空中盤旋飛翔,通過銳利的眼睛觀察和尋覓,一旦發現地面獵物,突然快速俯衝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棲息於樹枝或電線桿上等高處等待獵物,當獵物出現在眼前時才突襲捕獵。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厄瓜多、法屬蓋亞那、蓋亞那、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蘇利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灰紋鵟分布圖灰紋鵟分布圖

繁殖方式

猛禽的求偶炫耀有起伏式、螺旋式和搖擺式等技藝高超的婚飛和空中炫耀。當繁殖期到來的時候,雄鳥便在自己的巢域上空所作的各種體態的飛行,同時發出大聲鳴叫,以博取異性的愛慕。它們常常飛到30-90米的高處,垂直衝下,急劇地旋轉著,發出警報似的叫聲,似乎已經失去了控制,馬上就要摔在地上。但在接近地面只有1米左右時,卻又靈巧地恢復常態,振翅飛起,直上高空。這樣的表演有時可以反覆100多次。會反覆地呈波浪狀不斷起伏的飛行,進行空中炫耀。當這種空中炫耀由雄鳥和雌鳥共同進行時,更是扣人心弦。開始是雄鳥在雌鳥的上空作水平翱翔,接著徑直向雌鳥俯衝過去,當雄鳥臨近,雌鳥突然翻過身來,把腳爪伸向雄鳥,於是兩雙腳抓在一一起,翻著筋斗象兩片落葉似的一起跌落下去,有時一直跌到臨近地面或水面的千鈞一髮之際,才突然分開,騰空飛起。隼形目猛禽的交配主要在樹上或地面上進行,一般每天交配多次,但一到產卵期即停止。
繁殖期4-7月。通常營巢於林緣或森林中高大的樹上,尤喜針葉樹。通常置巢於樹冠上部近主幹的枝椏上,距地高10-15米。也營巢於懸岩上。巢結構較簡單,主要由枯樹枝堆集而成,內墊有松針及細枝條和枯葉,有時也墊有羽毛和獸毛。每窩產卵2枚,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雛鳥晚成性。

亞種分化

灰鵟(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Buteo nitidus blakei
Hellmayr & Conover, 1949
2
Buteo nitidus nitidus
Latham, 1790
3
Buteo nitidus pallidus
Todd, 1915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