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樹鵲指名亞種(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formosae)為鴉科樹鵲屬的鳥類。分布於尼泊爾、不丹、印度、安達曼群島、緬甸、泰國、寮國、汶萊、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東部、西部、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台灣。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樹鵲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Dendrocitta formosae formosae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鳥綱
- 目:雀形目
- 科:鴉科
- 屬:樹鵲屬
- 種:灰樹鵲
- 亞種:灰樹鵲指名亞種
- 分布區域:台灣
- 命名者年代:Swinhoe,1863年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
外形特徵
體型略大(38厘米)的褐灰色樹鵲。頸背灰色,具甚長的楔形尾。下體灰色,臀棕色;上背褐色;尾黑,或黑而中央尾羽灰;腰及下背淺灰或白,兩翼黑色,初級飛羽基部具白色斑塊。
生活習性
主要以漿果、堅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樹棲性,多棲於高大喬木頂枝上,喜不停地在樹枝間跳躍,或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喜鳴叫,叫聲尖厲而喧鬧。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台灣
繁殖
繁殖期4-6月,主要繁殖在山腳平原到海拔 2100米的山地森林中,營巢於樹上和灌木上,巢由枯枝和枯草構成。每窩產卵3-5枚。卵乳白色或淡紅色,偶爾也有淡綠白色,被有灰褐色或紅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常常在鈍端形成圈狀或帽狀。雌雄親鳥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