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

灰塑

灰塑,廣東省廣州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灰塑俗稱“灰批”,是流行於廣東省廣州地區的一種傳統雕塑藝術,主要分布於廣州市區和增城、從化一帶。據記載,灰塑在唐代已經出現。宋代灰塑得到普遍套用,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始建的增城證果寺中即有灰塑“龍船脊”。明清時期,祠堂、寺觀和豪門大宅建築盛行用灰塑做裝飾。灰塑有一整套獨特的工藝技法,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具有耐酸、耐鹼、耐溫的優點,非常適合廣州一帶的濕熱氣候條件。此外,灰塑不需燒制,可現場施工,具有因地制宜、因材施藝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2008年6月7日,灰塑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8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灰塑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廣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87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點,工藝特點,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灰塑代表-陳家祠灰塑代表-陳家祠
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中國國內已經有灰塑用於建築裝飾的記載”。廣州地區迄今所見最早運用灰塑裝飾的建築是始建於宋慶元三年(1197年)的增城證果寺,其屋脊為灰塑龍船脊,工藝較粗糙、簡單,題材單調,主要用於通風和壓住屋頂瓦面以免被大風吹走。
明清時期,廣州地區商品經濟的發達和社會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上至富商豪門, 下至小康之家,都注重生活環境的裝飾。灰塑裝飾工藝的市場空間日益擴大,以至延伸到粵東、粵北的民居。當時,廣州地區修建大量的祠堂、寺廟和私人大宅,許多泥水匠因此學會做灰塑,尤其是在佛山、番禺沙灣帶,幾乎每個泥水匠都會製作灰塑,並形成自己獨特的技藝。佛山祖廟、廣州陳氏書院、順德樂從的陳氏大宗祠,以及廣州的光孝寺、六榕寺塔、廣裕祠、餘蔭山房、錦綸會館、大佛寺大殿,花都區的資政大夫祠、望頭古村落建築群、花東高溪村古村落建築群、順德沙落南村牧伯里古民居等建築上的灰塑裝飾,都是廣州灰塑工藝的代表,多以民間故事、戲劇人物、花鳥瑞獸為題材,人物精雕細刻,工藝精美。
晚清至民國時期,灰塑需求呈下降趨勢,特別是民國以後,傳統建築逐步菱縮,灰塑的施工較慢,人工成本高,天然材料價格漸漲,市場需求下降,大批工匠流失。抗日戰爭期間,許多建築上的灰塑裝市遭到破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處於恢復期,隨後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灰塑作品被當作“四舊”打倒,製作灰塑的藝人寥寥無幾。這一階段的灰塑製作主要以修繕為主,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改革開放初。在1958年—1983年期間, 廣州市陳家祠進行多次建築維修,邀請了佛山、南海、番禺、高要、廣州等地的灰塑工匠修復灰塑,使灰塑工藝得以流傳。
改革開放後,修繕寺廟、祠堂和民宅的單位及個人增多,灰塑製作和維修的市場需求增加。隨著國家對非遺的重視,政府加大對廣州灰塑的扶持力度,整個行業煥發生機。灰塑製作工藝繼承了明清時期的風格,部分有創新。從事灰塑製作的藝人逐年增加,廣州灰塑行業隊伍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數人發展到30多人,不僅廣東人做灰塑,廣西、湖南人也在學做灰塑,並且把灰塑製作工藝帶回家鄉,使廣州灰塑的傳播更加廣泛。

文化特徵

藝術特點

表現手法
灰塑造型手法以浮雕和半浮雕的形式進行表現。呈現立體和半立體的形態,作品立體感強.造型層次豐富,體現屋與屋,房與房的層次結構關係,整體玲瓏通透,層次分明,主題突出,建築裝飾整體感強。灰塑造型手法概括簡潔,線條粗勁,色彩以大色塊表現為主,強烈清晰,色彩豐富,自然色運用較多,體現濃厚的民間裝飾風格。
題材特點
灰塑的題材豐富,各種花鳥魚蟲、民間故事、傳統吉祥物運用於作品中,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特點:
1.通俗性:灰塑的題材廣泛,多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如民間故事、傳統名人、風景名勝、花鳥、蟲魚、瑞獸、山水及書法等。嶺南地區風景優美,普通祠堂廟宇多用嶺南山水花鳥及吉祥物表現,體現了嶺南風光秀美的地域特點,如景色有清代羊城八景:粵秀連峰、琶洲砥柱、鎮海層樓等。
2.故事性:一組或多組雕塑表現一個故事,是灰塑的題材特點,如陳家祠灰塑作品故事題材有“三國演義”、“公孫玩樂圖”、“竹林七賢”等。
3.教義性:因為灰塑大都裝飾於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宣傳人倫道德禮制的題材自然會成為灰塑藝人的選材,具有互助團結、孝道的教育意義的題材比比皆是,如“桃園三結義”、“郭子儀賀壽”等。
4.寓意性:吉祥物是民間作品表現的常用題材,用同音同意形象表現幸福平安福氣等題材在灰塑中有很多,如蝙蝠寓意福氣、獨角獅寓意吉祥如意、花瓶寓意平安,葡萄、老鼠寓意吉祥如意、子孫滿堂。
裝飾圖案
1.圖案造型:灰塑圖案在人物與景物造型方面,“人大於屋,樹高于山”突出人物造型,造型概括表現,帶有濃厚裝飾性,人與景相得益彰。特別注意仰視效果,使人站在地上望去,感覺舒服自然。
2.圖案手法:對傳統吉祥物加以想像誇張表現,如誇張局部,有特點的地方,如:蝙蝠誇大翅膀、獨角獅誇大角,形象生動鮮明。
3.圖案構圖:灰塑構圖形式豐富,其中有運用國畫構圖方式,書畫結合,彰顯國畫風采與中華文化。另外對稱的構圖方式運用較多,如以建築房頂為中軸線,兩邊裝飾對稱花紋及雕塑,顯得穩定平衡。
色彩
灰塑灰塑
灰塑的色彩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徵,用色豐富,繁雜艷麗、層次豐富紛繁複雜的顏色組合在一起,畫面整體效果協調統一,體現了嶺南地區灰塑用色特點,歸納起來有以下用色規律:
1.自然色表現:大多數民間藝人出身農民,對大自然事物感觸較深,作品以大自然原色的設色,如紅色的花,綠色的樹木,灰塑用色在自然色的基礎加以調和,使色彩相互協調。也體現灰塑藝人對色彩巧妙的運用的獨到之處和對生活和大自然的熱愛。
2.暖色調的運用:灰塑用色豐富,但整體色調以紅、黃暖色調為主,暖色調通常表現歡樂、喜慶、溫暖、正面的色彩感情,灰塑暖色調的運用體現吉祥正義喜慶的色彩感情。
3.補色的巧用:灰塑色彩對補色的運用恰到好處,紅綠相間,黃紫相配等,對比色相似色彩的運用,更是多見,如用大紅、紫紅、粉紅與翠綠、軍綠、草綠配合使用。體現了藝人在創作中色彩規律把握的高超水平,補色的運用表現了灰塑色彩斑斕的特點起到重要的作用。
4.底色統一畫面:灰塑每幅畫面都有不同的主題和內容,通常一個主題畫面,底色以黑和白等單身襯底,其他景物繪製豐富的顏色,以黑或白或一個色彩統領畫面,黑色與白色在色彩中是無色彩系列顏色,可以與大多數顏色協調,使畫面色彩豐富而統一,色彩繽紛的畫面得以調和。
5.勾邊的運用:灰塑在建築或房頂邊緣常用線條裝飾,這種裝飾手法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經常有使用,嶺南灰塑常用紅色、白色、黑色等單色勾邊,使建築輪廓清晰,立體感強,作品統一協調。

工藝特點

製作材料
灰塑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生石灰、紙筋、稻草、礦物質顏料、鋼釘和鋼線,材料多為耐酸、耐鹼和耐溫的材料,加強了雕塑的牢固性。
構思設計
灰塑構思設計區別於彩塑的設計,彩塑設計只考慮雕塑作品本身,而灰塑由於其裝飾於建築物上,要綜合考慮建築結構和擺放的位置、形態及大小,同時考慮作品仰視透視關係與建築結構特點,並要求藝人現場勾畫出草圖並製作。
造型製作
造型製作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工序和時間要求,過程首先是批底,骨架定好後用草根灰往骨架上包灰,每次不能超過3厘米厚,每次包灰要間隔1天,同時每次包灰前都應將前一次的草根灰壓緊實,依此類推,層層包裹,直至灰塑的雛形成型。接著是批灰,經過紙筋灰定型後,根據不同需要,將顏料與紙筋灰混合拌勻,在定型的灰塑上面上一層色灰面,讓顏料能長期保持其自身色澤,再做一層色灰就是對這個灰塑雕塑的最後定型和修型,造型工作完成。
上色
灰塑定型和修型完成後,最後一道工藝是上色,紙筋灰和上彩繪要在當天同時完成,顏料才能滲到灰塑里,灰塑與顏料同步氧化,使灰塑顏色鮮艷,上色按照由淺色到深色,逐漸加色的順序進行,每上好一層顏色,需要等三至四個小時以後才能上第二層顏色,最後是黑色勾勒線條。上色完要使灰塑雕塑保持2天合適的濕度,讓顏料被雕塑完全吸收,使灰塑能保持的時間長而不褪色,整個灰塑工藝過程完成。

製作工序

灰塑製作一般包括五個基本步驟:
上彩上彩
一是煉製灰泥,即用原材料石灰通過特殊的配製和加工,製成有一定的強度又有較高的可塑性和柔韌性、可以滿足各種造型需要的灰泥。灰泥的質量是灰塑成功與否的關鍵,分“草筋灰”和“紙筋灰”兩種,是按照不同的分量和比例,分別在灰泥中加入稻草或草紙特製而成的。先將石灰和水充分混合,過程中不斷用重物對石灰進行錘打,稱為“舂灰”,制出漿體細膩、黏稠度高、耐風化的灰泥;再將調製好的灰泥置於塑膠袋中捂15天以上“養灰”後,經過捶打發黏至拉絲狀。有經驗的藝人在製作灰泥的過程中,還會加入紅糖、糯米粉,以增加灰膏的黏性和吸水性,控制乾燥的時間。
二是構圖,藝人根據建築空間和裝飾部位的需要,直接在建築物上設計圖案,並根據裝飾部位的不同,結合其實用功能,採用不同的表現形式、裝飾手法和構圖內容。灰塑裝飾沒有程式化的模式,全由藝人在現場施工製作,因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隨意性。
三是批底,即製作造型底子。根據造型需要和表現對象突出於牆面的距離,運用平面做(平雕、淺浮雕)、半邊做(高浮雕)、立體做(圓雕)等技法,需要時用瓦筒或銅線等紮成骨架,選用質地比較硬的“草筋灰”塑型壓實,隔一兩天之後,待第一層“草筋灰”將乾未乾時,填入第二層,如此類推,直至結構成型。
四是塑型,即對物象進行細部塑造。用相對細膩和柔滑的“紙筋灰”,塑造物象的表情等細節。
五是上彩,遵循“先里後外、先大後小、先深後淺”的原則,在完成的造型上繪上色彩。一部分顏料是用“紙筋灰”調製成的“色灰”,是灰塑的主體顏色;另一部分顏料單獨使用,待灰塑乾到七成方可動筆,以讓顏料藉助石灰硬化的過程,牢牢地附在灰塑的表面,從而能夠保持長時間不褪色。

題材作品

灰塑的題材非常豐富,除了運用大量動植物為題材,藉助諧音等手法表達吉祥的內涵之外,在灰塑作品中還有大量自然人文景觀題材,例如以清代羊城八景為題材的作品,此外,在灰塑中還有大量以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為題材的作品,例如取材於《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張松看孟德新書》,取材於《白蛇傳》的《斷橋會》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灰塑作為傳統工藝,通過外觀體現出了材質,結構,造型等美學特點,但就單純的裝飾形式而言,灰塑是一種介於中國傳統繪畫,雕塑,圖形紋樣之間的裝飾藝術,它既包含中國傳統藝術“以形寫神”“追求意境”“外師造化”的審美思想,又在構圖布局、形象塑造、應物隨類、意境營造等方面借鑑和運用了大量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手法。傳統紋樣圖案是一種經常在灰塑作品中出現的裝飾形式,其通常是對人物、動物、植物、日月星辰進行極度抽象化的結果,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紋樣,紋樣圖案也反映了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工藝水平和審美意趣。
灰塑灰塑
灰塑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向世人傳達著中國傳統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域風情,不僅把歷史、神話、民俗、文學和哲學等融為一-體,更把傳統文化與審美標準巧妙地結合起來,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傳承現狀

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傳統建築行業趨於式微,受其影響,灰塑的發展狀況也很不理想,急需有關方面儘快投入力量展開搶救保護工作。

傳承人物

邵成村,男,漢族,1965年5月28日出生,2012年12月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灰塑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廣州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1年11月,花都區灰塑文化產業研究院成立,建立了灰塑產品生產基地,並與美術院校合作,建立灰塑培訓中心,保護傳承灰塑技藝。
2012年,廣州民俗博物館出資2萬元,邀請邵成村對灰塑進行局部修復,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灰塑進行了有效的保護。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2年12月,在全國第十四次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經驗交流會中,灰塑產品作為中國區域文化形象禮品帶往新加坡,巴基斯坦以及美國等世界各地。
2018年11月3日,在廣州文藝空間舉辦的花都周末文藝花會中,國家級非遺項目灰塑得到展出。
2019年6月5日,番禺區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在餘蔭山舉行,灰塑在其中得到展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