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齒龍

火山齒龍

火山齒龍(屬名:Vulcanodon)意為“火山牙齒”,是一種相當小的早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早侏羅紀赫唐階的非洲南部。火山齒龍是草食性恐龍,身長約6.5米。它的飲食習慣也和其他蜥腳類恐龍一樣,完全是以吃植物為生。它主要吃的是當時最普遍的羊齒類植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火山齒龍
  • 拉丁學名:Vulcanodon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爬行綱
  • :晰臀目
  • 亞目:蜥腳型亞目
  • :蜥腳類
  • 亞科:真蜥腳類
  • :火山齒屬
  • :火山齒龍
  • 分布區域:非洲南部
  • 時代:侏羅紀早期
名字起源,物種學史,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名字起源

火山齒龍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的第一塊化石發現於火山附近的岩層中,名字的意思為“火山牙齒”。在火山齒龍發現地附近,人們發現了數顆短刃狀牙齒,曾被認為是火山齒龍的牙齒。所以當時有人推斷火山齒龍是種雜食性的原蜥腳類恐龍。而最近一些研究發現那些牙齒可能是一些肉食性恐龍的,很有可能是在襲擊火山齒龍的時候留下來的。
火山齒龍
火山齒龍與人類的體型相比圖

物種學史

三疊紀末期至侏羅紀早期的非洲仍是岡瓦納古陸的一部分,當時的北美洲、歐亞大陸、南美洲、非洲和印度都連在一起。那時,非洲大陸上演化出了一種新的恐龍,這種恐龍就是最早期的火山齒龍。這種恐龍化石首先在1972年於非洲南部的辛巴威被發現,同年被定名。目前人們對火山齒龍了解得並不多,因為那些已經找到的骨骼化石還不夠完整。

形態特徵

火山齒龍身長約6.5米,科學家猜測它們的頭很小,脖子很長;嘴裡長滿釘狀牙齒,沒有臼齒,所以會吞下一些小石頭幫助消化。從找到的身體骨架來看,它們的胃很大;四肢又粗又短,行動緩慢;尾巴長而粗,有助於保持平衡。
火山齒龍挺直的腿相當粗壯,像堅實的柱子一般支撐著龐大的身體。火山齒龍前腳的第一趾上長有長而尖的爪子,腳上其餘的趾頭則相當短,幾乎呈現出“蹄子”狀。或許這個非凡的尖爪就是它擊退獵食者的銳利武器。

生活習性

火山齒龍與其在侏羅紀後期統治世界的同類一樣,屬於蜥腳類中的長頸恐龍。它的飲食習慣也和其他蜥腳類恐龍一樣,完全是以吃植物為生。它主要吃的是當時最普遍的羊齒類植物。古生物學家推斷它和大部分同類一樣,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花在進食或尋找食物上。

分布範圍

火山齒龍的化石發現於羅德西亞(目前是辛巴威)的一處火山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