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殘頸山

由於火山活動時岩漿噴發衝擊或熱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可產生在火山噴發的前夕,亦可在火山噴發的同時。其特點是震源常限於火山活動地帶,一般深度不超過10公里的淺源地震,震級較大,多屬於沒有主的地震群型,影響範圍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山殘頸山
  • 由於:火山活動時
  • 內容:移動1-6厘米距離
  • 實質:岩石
火山,簡介,形成原因,多發地區,火山類型,

火山

殘頸山是構成火山頸的岩石抗風化作用的能力強於周圍的岩石時,經外力長期侵蝕剝露於地面,而成的孤立柱狀山。

簡介

火山地震一般較小,為數不多,數量約占地震總數的7%左右。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關聯,通常發生在板塊的生長邊界。火山爆發可能會激發地震,而發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發。全球最大的火山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地帶。

形成原因

據地質學家估計,大板塊每年可以移動1-6厘米距離。這個速度雖然很小,但經過億萬年後,地球的海陸面貌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當兩個板塊逐漸分離時,在分離處即可出現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東非大裂谷就是在兩塊大板塊發生分離時形成的。當兩個大板塊碰撞擠壓時,就可出現高山、高原,喜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萬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塊和北面的亞歐板塊發生碰撞擠壓而形成的。地震、火山多發生在板塊和板塊的交界地帶,因地層構造發生變化,能量迅速釋放而形成。有時還會出現另一種情況:當兩個堅硬的板塊發生碰撞時,接觸部分的岩層還沒來得及發生彎曲變形,其中有一個板塊已經深深地插入另一個板塊的底部。由於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來板塊上的老岩層一直帶到高溫地幔中,最後被熔化了。而在板塊向地殼深處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溝。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溝就是這樣形成的。

多發地區

界兩大山帶屬最新板塊碰撞邊界,這些地區的地殼運動還沒有停止,板塊碰撞仍在繼續,因此這些地區現在還經常發生火山活動和地震。板塊俯衝邊界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包括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菲律賓,一直到南太平洋的一系列島弧和它們東面的海溝,大洋板塊沿海溝向下俯衝和消亡。板塊增生邊界是指綿延於各大洋的海嶺(大洋中脊),地球深處的岩漿從這裡上溢,使兩邊的板塊得到增生。板塊的增生地帶和消亡地帶也都是地殼的活動地帶,因而也是火山地震的多發地帶。

火山類型

根據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1、活火山 指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吐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二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台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95年在新疆崑崙山西段于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4900米,錐高145米,錐體底直徑642米,錐頂直徑175米,火山口深56米。
2、死火山 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蹟、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5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2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20米。
3、休眠火山 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白頭山天池,曾於1597年和1792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甦,死火山也可以“復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闢了葡萄園,但在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占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