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州影戲研究》是2010年大象出版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灤州影戲研究
- 作者:張軍
-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1日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390 頁
- ISBN:9787534759307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灤州影戲研究》是2010年大象出版出版的圖書。
《灤州影戲研究》是2010年大象出版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灤州影戲研究》包括了灤州影戲的歷史演變、灤州影戲的分布與傳播、灤州影戲的班社與傳承、灤州影戲的劇目與劇本、灤州影戲的雕刻工藝、灤州影戲的操縱藝術與演唱技巧、灤州影...
灤州影戲,中國地方影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被譽為“掌上逸出的乾坤”,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由灤州人黃素志改進,因清初隨清軍駐防而廣為流傳。發展歷史 冀東各路影戲的統稱。傳說始於金代。明成祖定都燕京,徙直隸蘇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民實畿輔,江浙影戲即於此時傳入灤州,並與原有福影結合,形成...
灤州皮影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起源於河北灤州,故名,始稱灤州皮影或樂亭皮影及冀東皮影,又稱灤州影戲,因位於河北省唐山市,又名河北皮影、唐山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三大流派(陝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簡介 流行於河北東北部唐山市為中心的地區,包括昌黎、灤縣、樂亭等縣,輻射...
金王朝時期,曾擄中原皮影戲藝人到北方,宋代汴京的影戲在河北一帶落戶,灤州皮影藝術起源於此。但是,由於金、元時期的河北地帶是南北交兵的主戰場,連年兵荒和接連不斷的蝗、旱、澇等災害,使河北地區的人口下降到了漢唐以來的最低點,在這種情況下,皮影戲藝術一直沒有得到積極發展。明代成祖皇帝朱棣遷都北京...
冀東皮影戲是燕趙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北方皮影戲的重要代表,也稱“灤州皮影”、“唐山皮影”、“老裔影戲”、“驢皮影戲”。本書詳細論證了冀東皮影的興起、流傳、發展的歷史,分析了冀東皮影的體制與風格差異、冀東皮影劇本的詞格與演唱、冀東皮影造型與雕制工藝特徵、冀東皮影的民俗遺風以及冀東皮影的傳承與保護...
灤州影伴奏樂器較全,有鼓、鑼、大鑼、大鼓、大鈸、小鈸、橫笛、手板、嗩吶、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等,唱文格式則有三字經、五字錦、六字頭、七字賦、十字句、硬唱、反三七,數板等十幾種。樂亭影戲音樂豐富多彩,是民族音樂的一份珍貴寶藏。20世紀90年代,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研究專著《樂亭影戲音樂概論》。
當時影戲藝人在樂亭從藝,一是為學習藝術,二是正口。正口即改掉原來的方言,學成一口純正的樂亭口音。至今仍流傳著灤縣藝人鄭六(鄭榮臣)三下樂亭正口後才成為真正樂亭影藝人的佳話。20世紀30年代灌制的唱片都稱樂亭影,這些唱片通過長城、百代等唱片公司在海內外發行,影響深遠,至今是研究影戲音樂的一份珍貴資料...
手影是影戲的濫觴,紙影初具雛形,皮影則進入成熟階段。皮影通常在夜晚的露天場合演出,一個簡單的戲台,布幔後昏黃的煤油燈中一兩個藝人熟練操縱皮影,自唱自演。近代中國影戲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灤州影戲為代表,南影以四川影戲為魁首。兩大系統的影戲,無論從造型、雕鏤,還是從表演、唱腔都存在明顯的區別。
”可見影戲在當時相當興盛。近代中國影戲大致有北影與南影之分,北影以灤州影戲為代表,南影則以四川影戲為首。北影以驢皮和羊皮為主要材料,南影則以牛皮為主;北影操縱桿用菽秫,南影則用竹棍。至於影戲之類型,依地域細分則有秦晉影系(陜西皮影戲、河南西部和北部皮影戲、山西影戲、河北西部皮影戲和北京西城...
1.《灤州影戲研究》,大象出版社2010年12月版。2.《石阡木偶戲》,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12月版。3.《與時空敘事藝術比較》(第一作者),《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4.《〈金瓶梅〉與〈紅樓夢〉預言敘事藝術比較》,《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5.《〈金瓶梅〉與〈...
在說唱表現上,宋代是用六言或七言的詩讚詞;明代灤州影戲是用木魚念經式的宣卷,後加上弋陽腔(高腔),到清初雍正年間改用笛子伴奏,腔調上結合了崑腔的成分;清中葉之後,所用的樂器已有鑼、鼓、鈸、橫笛、手板、嗩吶、月琴、四股弦子、南弦子、響盞,而以南弦子為主要樂器。各地影戲唱腔亦不相同,山東影戲唱...
遼寧的皮影戲是在明代萬曆年間由陝西赴遼東戍邊的士兵帶入的。清代的《灤州影戲小史》記述:明末時期,皮影戲在“長白黑水間頗盛行焉,滿洲人尤悅之”。清代嘉慶年間,河北唐山地區的灤州皮影和山東的登州皮影也傳入東北,於是東北的皮影戲開始形成了東北影(本地影)、灤州影和登州影(南口影)三個流派。從清人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