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影戲,中國地方影戲。被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流布於河北樂亭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樂亭影戲
- 別名:灤州影戲
- 類型:中國地方影戲
- 流傳區域:河北樂亭一帶
- 起源:金代
歷史沿革,代表人物,
歷史沿革
傳說源於金代。一些唱詞中保留著明顯的話本痕跡,為其他戲劇中少見。樂亭影戲用驢皮彩繪,造型不因襲戲曲臉譜,而是“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醜形”。
據清末樂亭縣誌載:“逢會節及喜慶事,演唱影戲,俗稱樂亭影,其法以驢皮淨膜,剪裁人物、器具、花木、房舍、車馬、刀槍,惟妙惟肖,賦之五彩,綴以竿絲。起台架布棚,張紙窗,燃燈火於內。日暮由演員(日景匠)按詞本(日影卷)節節演唱。生、旦、淨、末、醜俱全。助以胡琴、阮、镟、鑼、鼓、牙拍。男女聚觀,發人深省,勸善懲惡,補救社會風教之力極大。”清末樂亭影戲已臻完美,不論在行當、影偶和布景道具的雕刻上,還是在操縱的技巧上,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唱腔的柔媚、醇美冠絕一時。樂亭影以樂亭方言為標準語。樂亭方言的特點是四聲中的二、三聲顛倒,語音多彎兒,天然具有音樂性。外地人稱樂亭人為老奤,因此樂亭影也俗稱老奤影。歷史上冀東各地許多皮影藝人,都是在樂亭從藝後出名的。樂亭縣方圓不足百里,清末民初影戲最盛時就有30多個皮影戲班。當時影戲藝人在樂亭從藝,一是為學習藝術,二是正口。正口即改掉原來的方言,學成一口純正的樂亭口音。至今仍流傳著灤縣藝人鄭六(鄭榮臣)三下樂亭正口後才成為真正樂亭影藝人的佳話。
20世紀30年代灌制的唱片都稱樂亭影,這些唱片通過長城、百代等唱片公司在海內外發行,影響深遠,至今是研究影戲音樂的一份珍貴資料。
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樂亭出現了不少著名影戲藝人,像王華(1828~1911)、韓增(1864~1929)、李紫蘭(1873~1926)、齊懷(1897~1979)都是樂亭縣人,有的雖非樂亭原籍,卻是在樂亭學藝從影的,如張繩武(1885~1968)是灤南縣人,自幼在樂亭學藝,在樂亭翠蔭堂影戲班成名,曾先後在“百代”、“寶新”、“歌林”、“榮新”、“勝利”等唱片公司錄製樂亭影戲唱腔30餘段。樂亭縣在金、元、明三代約500年間隸屬灤州,所以有人以州代縣稱樂亭影為灤州影。見灤州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