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
耕地總面積151畝(其中:田106畝,地45畝),水面面積2畝,其中養殖面積2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71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47戶通
自來水,有147戶
通電,有13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39戶,安裝
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99戶.
該村到鎮政府道路為
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4輛,拖拉機8輛,機車58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9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6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97畝,有效灌溉率為 64.24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97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18 畝。
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00戶居住
磚混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4.1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9萬元;
畜牧業收入86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40頭家禽4850隻);漁業收入3萬元;第二、三產業收入63萬元,工資性收入12.1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4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5人,在省內務工2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
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本縣。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 23.44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蔬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蔬菜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47戶,共鄉村人口577人,其中男性300人,女性277人。其中農業人口577人,勞動力377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彝族、漢族混居地),其中
彝族333人,
壯族19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16人(人員名單附後),
李光武 鄧付蘭 趙建敏 李春福 達紅瓊 張玉榮 李文輝 李東華 李玉祥 趙建林 趙建塬 何得芬 李明慧 張玉珍 趙廷榮 趙華仙 趙雲波 陳 霞 麻志翠 李 燕 趙國安 楊恩團 張文華 李孟菊
李榮芳 趙世賢 張 艷 李 芸 李秀霞 張克芬 趙建芳 李孟瓊 趙建潔 趙廷明 朱文秋 王有仙 趙福仙 張家和 趙國義 張玉瓊 趙建軍 張福英 張有剛 趙 剛 趙濤濤 張周豪 張翠珍 彭興順
趙忠保 高秀梅 張美仙 達洪梅 趙路路 趙 麗 趙建虎 彭天恆 陳忠芬 趙建康 張國明 趙建榮 趙有奎 管汝磊 李春雷 張學保 趙紅艷 趙建鑫 趙國華 趙雲松 趙國蘭 管化瑤 張有芬 朱文珍
張文清 趙玉華 張 健 王玉華 趙秋紅 張玉文 趙廷和 張玉勇 張應華 趙建宇 張 行 麻志梅 趙秋偉 代保英 李友蘭 張文仙 張曉晨 李英妹 李小保 趙建釗 張不蘭 張洲萍 趙建偉 張周賢
張曉玲 趙建喜 王友芬 趙建鵬 侯 湘 張曉奎 張有學 康亞嫻 趙國福 趙國榮 李文兵 王正英 李廷順 張玉芬 趙書榮 張文安 王有珍 趙李氏 張國金 李文華 代朝芬 彭興富 張雲松 王懷英
趙廷英 張福蘭 鄭美香 陳 榮 李春龍 彭興躍 李小仙 趙小妹 趙建嬌 趙雲麗 張自和 李學仙 趙 翠 趙廷梁 趙忠蘭 張曉樂 張小保 趙雲銀 張有仙 陳 坤 趙開瑤 羅恩麗 雷培全 趙成德
陳強氏 趙雲彩 張 巧 陳雲梅 趙有剛 趙凱燕 陳榮樹 周國仙 楊自蘭 陳忠華 張 文 趙成仙 唐廷仙 趙建山 楊貴仙 趙自芬 張秀明 左金龍 趙自蘭 陳友國 趙 桃 張天福 陳雲東 趙自祥
李廷珍 馬 香 李春琪 陳忠榮 趙國珍 張家瓊 趙福昌 李文芬 楊 瓊 左啟程 李雲麗 李文芬 王笑燕 張曉燕 趙雲芬 李開威 楊 瑞 趙忠學 李夢良 陳雲聰 王笑剛 張曉圓 趙洪英 李應金
李廷中 趙有芬 李金文 趙建文 趙 春 趙有山 趙福榮 趙田芬 趙文英 趙建威 王保華 王海翠 王秀珍 田向芬 趙雪梅 李 凡 豆李氏 趙國亮 李明海 趙世美 韓克秀 趙玉仙 趙雪松 李方玉
李 健 趙和英 李明施 趙忠洪 趙佳佳 趙秋翔 趙忠福 李美英 李 梅 張有昌 李文仙 李廷芬 趙佳豪 趙應新 趙開英 趙文斌 李玉仙 李強英 李 莎 趙建麗 趙廷忠 張天祥 趙建成 李文翠
趙建海 趙建華 趙建南 李六仙 楊應會 尚朝蓮 龔天潔 周光玲 馬有福 李加衛 吳秀芳 張 艷 張陳艷 龔 婷 甘首仙 蓬雲碧 馬紹仙 李文粉 周宏宇 王明華 高玉洪 龔 會 龔 華 蓬雲亞
馬會平 李順金 胡國翠 高雲峰 周顯娥 江瑞玲 龔 程 周光明 鄒永珍 李順艷 江瑞蓮 高雲松 王光達 陳永能 高玉良 董雲鳳 馬金磊 龔家祥 江紹謙 高濟興 李永珍 張加艷 高雲柳 周永瑜
馬軍榮 張世芬 洪明蘭 周光輝 王俊文 陳春旭 馬明芬 張柔珍 高玉安 龔天環 洪文龍 李子成 周光全 陳文全 高雲嫻 周永茹 王孝英 龔天才 李興蓮 周 瑜 王朝雲 郭正英 高玉雲 管永發
高雲敏 龔天武 江瑞芳 周 宇 周永瑞 陳永林 趙永瓊 王吉蘭 張的福 高正林 黃有全 管永能 周永旺 陳永波 高雲歡 管安生 高永興 陳文芬 林生連 熊楊玲 張洪英 段引翠 高玉文 管安靜
童永定 高玉堅 黃坤宏 管安幫 羅明金 陳泰鑫 龔加英 王 躍 孫裕仙 駱瑞蓮 黃坤倫 管安強 程連彩 楊樹明 洪炳成 王春林 童純良 高雲芸 馮赤雲 管永珍 羅榮恆 李文會 高文仙 王榮蓉
童純萍 楊美瓊 王炳田 黃勝元 羅榮黎 楊 龍 高玉芬 王榮五 高風能 胡云德 楊玉華 王 勇 黃眾全 楊 飛 周永楠 朱光瓊 張學蘭 劉順香 馮 翠 楊思田 胡秀英 邱榮瓊 王麗娜 施琦俊
高梨曼 胡貴權 馮 慶 王榮媛 黃坤圓 高玉富 周永清 李文冕 高梨菊 陳 美 高正發 張樹昌 黃坤海 田明芬 周光梅 馬有能 王國書 高正榮 江 振 龍有雲 陳永瓊 高雲月 羅明海 張廷美
秀會珍 高 海 代盛瓊 張應莎 伍 星 楊樹林 李美英 馬惠花 李世瓊 高 丹 江 琨 龔加福 伍 雲 陳自英 羅榮淑 馬惠葵 王光奎 楊應香 楊雨朦 邱沖玲 馮東明 韋正鵬 羅榮嬌 馬惠蝦
徐保芳 高立睿 高玉會 龔天燕 楊玉清 楊知陽 朱光榮 周其春 王俊茜 洪明貴 陶春美 龔天粉 馮小偉 楊知玥 王興瓊 唐仕蓮 王光澤 王保瓊 高雲菊 龔天望 馮小雨 江 龍 朱 敏 周其文
李朝珍 洪茂軍 高雲夢 羅明亮 張汝仙 江 炎 朱 江 周青箐 王俊媛 王明翠 周光英 於起芬 馬 懷 趙凱英 陳文禮 洪炳瓊 王俊千 周光府 王 偉 羅榮幫 周光能 江沛穎 朱秀英 周其娥
朱 勇 馬仕蘭 高玉平 羅榮順 蔡麗華 江沛宏 陳永生 周其瑞 曹紅萍 周永媛 馬壽蘭 高雲飛 周永嬌 江瑞棋 張幫俊 王 林 朱萬聰 周永超 高雲菡 夏世美 周天南 陳泰茹 陳泰埔 秦世蘭
張興祥 江瑞瑾 高雲燕 高治興 張 敏 龔天祥 洪炳仙 楊昌蘭 陳家瓊 王元君 管保林 馬桂英 參合率 93.14 %;享受低保6人(人員名單附後)。
趙國儀 張雲松 趙廷英 豆李氏 趙廷和 張玉榮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基礎設施
該自然村目前已經實現通電、通電話、通電視。全自然村有82戶通自來水, 8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農戶2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27戶。該自然村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土路面;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2畝。
農村經濟
2006年該自然村農村經濟總收入5133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180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7.11%;畜牧業收入7750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15.1%外出勞務收入117600元。農民人均總收入1501元,人均純收入932元。
該自然村村民的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已有34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4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2006年底全自然村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5輛。
灣子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於企業,無完善的銷售渠道,2006年主要產業全自然村銷售總收入23830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6.43%。
該自然村目前正在發展芭蕉芋產業。
特色產業
灣子自然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於企業,無完善的銷售渠道,2006年主要產業全自然村銷售總收入238300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46.43%。
該自然村目前正在發展芭蕉芋產業。
人口衛生
該自然村現有農戶82戶,共342人,其中:男190人,女152人。農業人口總數為337人,勞動力總數1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口78人,外出務工人數42人。
自然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342。
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增長,農村醫療、社會保障及衛生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農村居民也積極參與農村社會保障,有更多的農戶開始加入農村合作醫療。截止2006年底全自然村享受低保人數為16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農戶為65戶,總計255人,參合率74.56%,村民醫療服務主要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提供,衛生所設在距離該自然村1公里的平橋村委會,該自然村距離鎮衛生院8公里。
文化教育
灣子自然村距離村國小1公里,距離鎮中學8.5公里。目前該自然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2人,其中小學生人數為45人,中學生人數為17人。
村務公開
該自然村已簽訂土地承包契約82份,其餘以村委會公開為準。
五保名單:艾顯章 艾祖兵 李蓮秀 歐必珍
低保名單:
艾顯輝
賈成榮
鄧書珍
艾顯枝
陳發祥
發展重點
灣子自然村目前存在的問題:1.通電設施老化,危及安全,期待電網改造。2.無衛生所,民眾看病難。3.公路為土路,交通不便,制約經濟發展。
灣子自然村今後發展的重點是:以烤菸為支柱, 因地制宜,以養殖為基礎,大力發展芭蕉芋、蠶桑等產業。增加芭蕉芋特色產業種植面積10畝,養殖業方面發展牛40頭,想盡一切辦法增加農民收入,力爭在"十一五"規劃結束時全村人均純收入增加至11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