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灌江
- 別名:灌陽河、灌水、觀水
- 所屬水系:長江支流湘江的一級支流
- 發源地:灌陽縣洞井瑤族鄉犁子坪
- 流經地區:廣西灌陽縣、全州縣
- 河口:全州縣水南村三江口
- 全長:176.63公里
- 平均徑流量:18.583億立方米
- 流域面積:2000.53 km
- 主要支流:魚條江、小河江、牛江河、盤江等
幹流概況,水文特徵,河道特徵,徑流變化,洪水災害,流量特徵,水利概況,航道航運,蓄水工程,防洪工程,主要支流,灌陽縣境,全州縣境,
幹流概況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灌陽縣境內,源出境內洞井瑤族鄉大竹園村的犁子坪,其海拔高度為1600米,西南向流經田莊坪,後轉東向至下小盤洞,間有小盤江注入,後進入觀音閣鄉石家寨村兩江口,與發源於洞井豬婆嶺的魚條江匯合。歷史上把兩江口以下稱灌江,以上稱大河江。大河江全長29.53公里,總落差為1198米,集雨面積67.94平方公里。過兩江口後,西有牛江河、東有小河江注入,並向東流至文明村附近,先西納陰江,後載盤江之水;東北向流入黃關鎮境內,東迎正江、陡水,西納牛灣河水;至新街鄉東匯馬山江、安樂源江,西納柳林江、娘北江;至紅旗鄉仁江土橋頭,有溜江自東來相會,繞縣城後折向西北至三里橋西接杉羅源江之水,至官塘龍頭石,納大源江水,後折向東直入峽里;至水車境內東納秀江、泡江之水;後曲折流經文市鎮,在會湘下馬頭屯流出縣境進入全州縣。灌江在境內流經洞井、觀音閣、黃關、新街、紅旗、灌陽、水車、文市等8個鄉鎮。縣內長144.23公里,縣內流域面積為1839.74平方公里。
在全州縣境內,灌江自灌陽縣上馬頭入境,流經兩河鄉的白水、兩河、五桂嶺、源東、梘塘鄉的東江、高峰、全州鎮(原城郊鄉)的鄧家埠、繞山,在水南村三江口匯入湘江。境內流域面積412.7平方公里,河段長32.4公里,多年平均流量58.9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7.1立方米每秒,流域多年平均徑流深813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8.583億立方米,河床坡降0.1%。
水文特徵
1959年在文市建立水文站,開始對灌江水文進行觀測,1960年又在新街建立水文站,後兩站均被撤消。1961年始建灌陽縣水文站,開始系統地對灌江水文進行觀測。
河道特徵
在灌陽縣境內,灌江源地高程為1600米,至文市下馬頭,其高程180米。境內總落差為1420米。上游落差大,水勢洶湧、紆曲層折,流經黃關後,水量增大,水流稍緩;流至縣城以北約3公里進入峽谷地帶,其兩岸群山陡峭,水流受水車水庫控制;出峽谷,水流緩慢。
灌江兩岸或為平疇沃土、或有高山深谷,其河道基本穩定,河道灘多,沙洲也多,回灣水游渦大。據統計,河道上有大小26個洲子,其中最大的是黃關呂家州和唐官所在的洲,大溪洲、甲洲、沙壁洲、江洲、下溪洲次之。昔日有名的險灘如大龍灘、三桂灘、大埠灘現已成為水車水庫庫區而湮滅。
灌江為沙卵石河床,其平均寬約60~180米,一般上遊河床較窄,下游較寬,如觀音閣文明村段河寬108米左右、桃花村段64米、新街村104米、縣城段120米、水車村段為170多米、文市村段為160米。河床時深時淺,一般在1.2~2米左右,有的地方成灘,枯水期可涉水而過。縣內段最深處為水車水庫峽谷庫區,河深25米左右。
徑流變化
灌江空間分布特點是西南往東北遞減,山區多於低丘區。受流域降水影響大,降水量大徑流則大。其年內分配不均,最高月份為5月,占全年總量的19.1%,最低為1月,連續四個月最大徑流出現在4~7月份。年際變化較大,豐水年與枯水年懸殊。1968年達到最大值為17.6億立方米,1963年最小值為6.26億立方米。
洪水災害
灌江洪水多發生在4~7月。據縣水文站1961年至1988年資料統計,最大洪水發生在5~6月的洪水各有9年,各占洪水總次數的32.1%;發生在4月的有5年,占洪水總次數的17.9%;發生在7月的有4年,占洪水總次數的14.3%;發生在8月的只有1988年1次,占3.6%。其中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水有9次,其洪峰相對水位在247.73~248.82米之間。灌江枯水季節(9月至次年2月)也有洪水發生,28年中共發生中洪水位以上洪水4次,其流量在288~597立方米/秒間。境內洪水易發易退,洪水歷時在30~70小時間,以40~50小時居多,其洪峰持續時間在12~120分種不等,多在30分種左右。
據舊縣誌記載和實地調查,自1515(明代正德十年)至清代光緒年間曾發生14次洪水,其中記載較詳細的有7次,在歷代洪水中要數1794(清乾隆五十九年)和1871(同治十年)兩次洪水最大,同治十年的洪水淹到當時縣署,調查推算得出當時在縣城段最大洪流量達5220立方米/秒,實屬罕見。歷次洪水出現都給兩岸民眾造成損失。如1953年5月30日,灌江發生洪水,黃關區聯德鄉小江邊自然村被洪水沖走103人、溺死53人、重輕傷20人,有1戶全家人淹死,12戶只剩1人。
流量特徵
據灌陽水文站觀測,灌江多年平均流量為67.43立方米/秒。灌江縣城河段最大流量為1810立方米/秒(1983年6月21日),最小流量為3.82立方米/秒(1974年12月1日)。正常年徑流總量為11.3億立方米。歷史上洪水最大流量推算為5220立方米/秒(1871年)。泥沙灌江境內多年平均輸沙量約在24.1萬噸,出境沙量26.2萬噸。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每平方公里131噸,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5公斤/立方米,屬含沙量較少的地區。按年代比較,年均含沙量60年代為0.09公斤/立方米、70年代為0.20公斤/立方米、80年代為0.16公斤/立方米。
水利概況
航道航運
解放前,從全州到灌陽黃關段可通小帆船。民國35年記載縣內有河道60.5公里可通小帆船,時有運貨木帆船11隻。解放後,因在其上游攔河設壩加之上游水土流失嚴重而造成河床上升,在旱季只能通竹木排。水車水庫大壩建成後,水庫至官塘的庫區內水面寬闊平穩,可通機動船隻用於運輸和遊覽。
航道
灌陽縣有灌江主流航道1條,灌江支流航道4條。解放前,灌江和灌江支流礁石滿布,灘多水急,計有陡灘43處、攔河壩24處,筏運、船運困難。解放後,採取民辦公助的辦法,整治河道,炸除礁石,航道暢通,灌江在商家以上河段和泡江、秀江、西江、牛灣河等5條江河可筏運,灌江自商家以下河段能行船。
筏運
解放前,竹木商人在山區收購松、杉、毛竹,於每年春夏豐水期,將松、杉、毛竹紮成小木筏、竹筏,由泡江、秀江、西江、牛灣河運到灌江,再紮成大木筏、大竹筏,沿灌江運到全州和湖南湘潭、長沙等地出售,小有名氣。解放初期,縣木材公司收購竹、木,仍採用此法外運出售。1969年後,因修建白水灌江攔江大壩和水車電站,筏運中斷,竹木改由陸路用汽車和拖拉機運輸。
船運
灌江自商家下游至全州河段,可行駛木帆船,航程111公里,其中灌陽境內79.3公里;重要港點有商家、黃關、新街、江口、灌陽、水車、文市、兩河、全州。解放前,因運貨數量少,1949年全縣只有8隻專門運貨的木帆船,32噸位。解放後,特別是1956年組織木帆船運輸合作社後,木帆船大增,全縣擁有28隻,112噸位。1957年,文市、水車兩鄉因大旱減產,縣委決定從黃關、新街和縣城調運1000餘噸糧食供應這兩個鄉,全由木帆船運送。1959年8月,縣木帆船運輸合作社與城關搬運社合併,擁有職工91人,木帆船37隻、305噸位,並試製淺水拖輪1艘。1960年湖南修建取牌電站,道縣公路改線,物資調運困難,臨時改經全州轉載木帆船,溯灌江運至文市起岸,再用人工挑到雙牌電站和道縣,當時灌江河上帆檣如林,最多時日達150艘,為灌陽水運最興旺時期。後因全州兩河白水灌江攔江大壩建成,文市至全州水道中斷,木帆船只能往返文市至商家各點,貨運減少,船民生活難以維持,多自動離社。1969年後,因修建水車電站,攔江蓄水發電,乏市至商家木帆船停航。
渡口
縣內明清時期,有渡口44處。其中縣城以南灌江上游22處;南津渡、王樓晚渡、荒田渡、熊家寨渡、碧潭渡、昌江渡、江口渡、樟樹林渡、時官渡、車頭渡、雙溪渡、白沙渡、利濟渡、興秀渡、唐家渡、沙子塘渡、龍江渡、倚石渡、順溪渡、倒風塘渡、桃花江渡、永豐渡。縣城以北灌江下游21處;太子廟渡、官塘渡、匯江口渡、淮灘渡、苗源渡、犀牛塘渡、水車渡、蔣家渡、伍家灣渡、拐口渡、仁里渡、普屜渡、雲溪渡、沙坪渡、文村渡、復興渡、江西渡、達溪渡、昭儀渡、館驛渡、會湘渡。另在灌江支流湃江上設定寧湘渡。
解放後,因在灌江上修建10座永久性大橋,已廢渡口28處。現尚存16處,即;車頭渡、荒田渡、王樓晚渡、太子廟渡、官塘渡、匯江口渡、蔣家渡、伍家灣渡、拐口渡、普尾渡、雲溪渡、沙坪渡、江西渡、達溪渡、昭儀渡、會湘渡。
蓄水工程
水車水庫
水車水庫,曾稱東方紅水庫,是灌陽縣第一座中型水庫。位於灌陽縣水車鄉穿岩自然村附近灌江上,坐標為北緯25°26’東經111°13’。壩型為漿砌石重力壩,加固設計後最大壩高為44.5米,壩頂長為200.1米,其左、右兩側為非溢擋水重力壩,中部為溢流泄洪壩段,長74.1米,寬33米,布置12扇,每扇高9.5米、寬4.8米的臥式平面鋼閘門。壩頂高程248.5米,溢流段堰頂高程228.7米。總庫容5010萬立方米,防洪庫容157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為2563萬立方米,設計洪水流量為4863立方米/秒,校核洪水流量為7579立方米/秒,設計洪水位最大下泄流量為4670立方米/秒,校核洪水位最大下泄量為7500立方米/秒,在壩兩端高程230米處設有斷面為1.4×1.2米的取水口,為灌區工程東西乾渠出水口,各引用2.5立方米/秒的流量,設計共灌田22000畝。左壩段後為電站廠房。
該水庫於1958年動工興建,圍水清基。1988年6月樞紐工程土建任務全部完成。
灌區工程包括東西2條幹渠。東、西乾渠開工日期為1972年10月。1978年12月全部建成。東乾渠渠長36公里,經過水車鄉的水車、德里、同德和文市鎮的月嶺、清塘、桂岩、昭儀等村,灌溉面積1.21萬畝;西乾渠長38公里,經過水車鄉修睦、璃碧、蔡家洞、官莊和文市的瑤上、西就、聯合、達溪、馬蓮等村,灌溉面積0.99萬畝。
全州灌江水利工程樞紐
全州灌江水利工程樞紐位於全州縣兩河鄉白水村上游500米處。大壩為流線型圬工壩,高8.2米。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渠系分總乾渠、東乾渠、西乾渠3條,共長8論里;支斗渠37條,共長90公里。設計灌田4.28萬畝,1990年實灌田4.28萬畝。沿渠建水電站4座,共裝機容量5170千瓦。1958年6月始建,1960年6月23日竣工通水。1990年止,全工程總投資923萬元,投工640萬個,完成土石方469萬立方米,是全縣最大的引水工程。
除灌田4.28萬畝外,並沿渠相繼於1964、1966、1969、1982年闢建1台100千瓦的兩河電站,1台250千瓦的羅家灣電站,3台共4720千瓦的五里坪電站和1台100千瓦的石城電站,總裝機容量5170千瓦。到1990年底止,共發電27673.28萬千瓦小時。
防洪工程
灌江防洪工程
1965年,在城關兩岸河床擴大的地段修築近1000餘米的防洪堤。而後又逐年在灌江修築防洪堤,重點在洞井瑤族鄉的桂平岩、石家寨、太和、洞井;觀音閣鄉的文明、大井塘;黃關鎮的商家、黃關街、大椅、童官屯、半邊塘、譚家渡、聯德、興秀、徐官源、唐官、老屋村;新街鄉的車頭、李家塘、新街、李家村、江口;紅旗鄉的仁江、仁櫃;水車鄉的水車、伍家灣;文市鎮的文村等地興修高1.2~5米左右的漿砌石擋土牆的防洪堤。
乾江防洪堤工程
乾江為灌江支流,位於黃關鎮與新街鄉交界處,逢雨流量較大,平時下游斷流,而且河床彎曲,兩岸河堤常遭沖毀,農田受損。1973年,黃關、新街兩公社組織民眾600餘人修建。還有縣社部分機關幹部和學校師生也到乾江參加修建。經一個多月的奮戰,完成改直河道2.5公里,共挖土石方10萬立方米。
馬山江防洪工程
馬山江是灌江支流,該江彎多,洪水經常泛濫,災害頻繁。1974年新街公社成立治理江河指揮部,組織馬山、永富、新街、三樹等受益大隊民工約2000餘人,奮戰一個月,把彎曲的河段改直加寬,縮短300餘米,既增加了土地面積又減輕洪水危害。
柳林江防洪工程
柳林江位於新街鄉境內,為灌江支流。據載同治年間大水,河流從龍雲許家門前破堤改道,直奔龍煉鐵石堆、下州灣等村流入灌江,兩岸被洪水淹沒,大樹、牲畜、房屋被洪水沖走。1975年開始進行治理,從葛洞麻山腳起裁彎改直,長約2.2公里,使水流暢通。
主要支流
灌陽縣境
小河江,灌江一級支流。發源興安嶺,源地高程1530米。自北向東南流經山爬塘、廣福坪、蔣家、源頭、凹固坪、清塘凹後在水流寨注入灌江。其總落差1663米,河長19.88公里,集雨面積32.2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0.4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4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9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446.3毫米。
牛江河,灌江一級支流。發源恭城縣栗木鎮劉家沖,在恭城段稱長靖江。流經洞井瑤族鄉的七里江、新浦、木渣塘、楊家、牛江口等地,在觀音閣石家寨村注入灌江。該江全長19.7公里,其中縣內長16.44公里,總落差達716.1米,總集雨面積80.63平方公里,其中縣內44.88平方公里。其多年平均徑流量1.15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6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7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6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75.0毫米,其主要支流有保良河和米江源河,其中米江源河在楊家上游處匯入。1958年在其下游建有牛江河引水工程,流量為0.5立方米/秒,1980年實灌田2100畝。後因管理不善,灌溉效益逐年下降。
陰江,灌江一級支流。在觀音閣鄉境內,發源盤江村匯山口,流經王家漕、架橋嶺、廟山坪、石磨嶺、大屋場、王家山、廖家鋪,於立強村注入灌江。該江總落差1123米,全長12.83公里,集雨面積17.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7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42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405.7毫米。
盤江,灌江一級支流,舊稱彭江。源出西山,向東南流經太祖山、趙家灣、黃家、中朋、香廠、下水寨等村屯,至觀音閣鄉文明村流入灌江,總落差1166米,全長15.5公里,集雨面積37.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55億平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7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459.0毫米。1980年在此江上建有發電量40千瓦的盤江河水電站。
正江,灌江一級支流。在黃關鎮內,發源於黃關正江村白花嶺。東北向流經唐家堰,在黑塘凹折向西北流經唐家、老石橋、官田、老屋場,至聯德村小江邊自然村注入灌江。該江長10.15公里,總落差1029米,集雨面積4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5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63立方米/秒,最大流量51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8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南江、代竹源江,分別在正江村,下村屯匯入。
牛灣河,灌江一級支流,又稱西山河,歷史上稱鹽川水。考其源為海拔1757米的西山瑤族鄉大坪村雷王殿,東南向流經正江嶺、大坪、大凹橋、李家橋、柑子嶺、劉家坪、羅家坪等村屯,後入黃關鎮沙街而注入灌江,河長30.28公里,總落差為1477米,集雨面積186.87平方公里,該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3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7.5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1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深1277.5毫米。自1965年起開始對其水利資源進行梯級利用,已在其江上興建單機100千瓦以上的電站6座、裝機12台、5650千瓦。牛灣河電站灌溉發電兼顧,灌溉黃關、新街兩鄉鎮1.1萬畝農田。另外,先後在其江上修建黃關、牛灣橋、李家橋3座石拱大橋。牛灣河主要支流有鹽塘江、南江和砍菜源江。
白沙澗江,灌江一級支流,位於黃關鎮內,源於碗廠山。自西而東流經縣黃關瓷器廠、石橋頭村,於下白沙自然村匯入灌江。河長10.70公里,總落差1283米,其集雨面積為12.7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1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3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0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338.8毫米。
陡水江,灌江一級支流,在黃關鎮內,發源於陡水村竹篙岐,西北向曲折流經芭蕉山、大竹山、飯包山、四溪田、縣螢石礦、白面山,於桐子山注入灌江。全長14.86公里,總落差為989米,集雨面積36.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44億立方米,最大流量3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4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31.7毫米。其主要支流為大竹源江,流至四溪田處匯入陡水江。
柳林江,灌江一級支流。源於西山瑤族鄉西山界,東南流經李家、柳家、范家、水碧洞,後穿全沙公路,於栗樹林自然村注入灌江。全長13.49公里,總落差1138米,集雨面積26.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3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09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6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1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309.3毫米。據調查,清同治年間發大水,其河水從龍雲村許家屯前破堤改道直奔龍煉的鐵石堆、下洲灣自然村。1975年後,連續幾年對該河道進行取直治理,砌築防洪堤。
馬山江,灌江一級支流。源於新街鄉馬山村馬山嶺,朝西北向流經水竹坪、橋頭上、江頭村、岩門前、曉營、龍潭等村屯,於青箱江口老街注入灌江。該江全長14.34公里,總落差1305米,集雨面積39.0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48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5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7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6立方米/秒。1974年至1985年對該江進行治理,裁彎取直,砌築防洪堤。
安樂源江,灌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判官山,西北向流經三江、葉官、魏家、魯草塘等村屯,至青箱村江口匯入灌江。河長11.14公里,總落差1368.0米,集雨面積17.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2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7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21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2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67.9毫米。主要支流為左江、右江,均從吳家山匯入。
娘北江,灌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新街娘北村女伯林,東向流經楊家、娘北、王家、茅坪、風坊園、上筧、龍中村唐家,至下王家村注入灌江。河長18.32公里,總落差1162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0.6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1.9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4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1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77.7毫米。1975年改直了唐家段河道。
澥江,灌江一級支流。發源於杉木嶺,上游稱頭道水,自東南往西北流經抱木坪、孫家嶺、龍塘、范家、新屋、福星、周上,至橋頭上注入灌江。河長17.09公里,總落差1034米,集雨面積65.5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7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5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54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達0.4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03.3毫米。
沙羅源江,灌江一級支流,發源於雷王殿,東向流經竹坪、楊家、魚塘、范家、橫板橋、社頭坪、沙子鋪、廟灣、肖家等村屯,至三里橋太子廟流入灌江。全長為23.76公里,總落差為1518米,集雨面積65.0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0.8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64立方米/秒,最大流量達43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80.5毫米。1988年在仁合村范家築壩引水至仁義發電,裝機2台2500千瓦。
大源江,灌江一級支流,舊稱馬渡江。發源於分水凹,東向流經葉家、馬頭、兩岔江、曾家、廖家、上黃家、黃家鋪、閻家、沙子橋、假村廟等村屯,至仁渡村馬渡橋龍頭石流入灌江。全長24.5公里,總落差1131米,集雨面積102.3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2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3.9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達75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4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04.5毫米。1804年大水沖崩馬渡橋。1985年5月27日大水沖崩仁渡公路橋頭。主要支流蘇東村黑岩地下河,於沙子橋匯入大源江。
秀江,灌江一級支流,舊稱飛江、秀水。發源於縣境滑石山,向西北向流經雙江口、秀風、上王蔣家壩等村屯,至飛江口注入灌江。全長25.3公里,總落差為1767米,集雨面積136.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1.6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5.21立方米/秒,最大流量9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04.9毫米。主要支流有拾道江、雷家江,均在雙江口匯入。1959年在雷家江築壩建引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積1200畝。1982年利用跌水建電站,裝機2台,640千瓦。
泡江,灌江一級支流。發源於上泡村新隘子,西北向流經老屋場、竹山灣、肖家、廟後頭、桅桿田、麻園等村屯,至大埠塘(水車水庫庫區內)注入灌江。全長18.75公里,總落差1544米,集雨面積為49.89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0.6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9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3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33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13.7毫米。
西江,灌江一級支流,舊稱蘇江。發源於水車鄉大營村癩子山。西北向流經六江源、八工田、鐘家灣、社頭嶺、景德嶺等村屯,於水車夏雲村匯入灌江。全長14.49公里,總落差1267米,集雨面積55.58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為0.6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2.14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3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214.3毫米,主要支流為鐵口源水,於社頭嶺注入西江,1958年開始在其上遊興修鐵口源水庫。
深浦源江,灌江一級支流,又名解放江。發源於新圩寶界山東面。東向流經魚岩、瓦屋邊、黃泥田、下棚等村屯,在兩江口納流溪源江後進入全州境內,後經上劉家、下劉家、新富洞、上宅至全州兩河注入灌江。全州境內河段稱新富江。深浦源江縣內長15.99公里,總落差1657米,集雨面積為44.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0.5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7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198.0毫米。
流溪源江,灌江二級支流。發源於新圩寶界山東面,東北向流經合力的沖古.坪、四山背、火燒柴、大橋邊、頭井石等村屯,後在兩江口注入深浦源江。其河長15.99公里,總落差1593米,集雨面積為25.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0.3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0.98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21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為0.1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深1200.2毫米。1958年在該江上游四山背築壩建流溪源引水工程,1964年發揮效益,有效灌溉面積0.32萬畝。1969年利用引水工程跌水建電站1座,裝機2台、250千瓦。
全州縣境
主要支流有璜溪江、新富江。
新富江,古名深浦源水,是湘江二級支流。發源於灌陽縣海洋山系的寶蓋山東,源地高程1935米。從灌陽縣新圩的西嶺入境,縣內河段長17.3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31.3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4立方米每秒,枯水流量0.4立方米每秒,河床坡降2.9%。主要支流流溪源,流經上劉家、下劉家、新富洞、上宅至兩河注入灌江。上游植被差,山洪易發,河道常改,水土流失嚴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沖壞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