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灌腸點滴法
- 出處:《傷寒雜病論》
- 性質:醫學
- 類別:中醫
簡介,操作方法,保留灌腸法,直腸點滴法,非保留灌腸法,
簡介
70年代之後,這一方法的套用日趨廣泛,其操作方法、治療機理、臨床套用、療效觀察、治療優勢等系統性研究,越來越多地受到了專家、學者們的極大關注。它不僅可廣泛用於內、外、婦、兒等科數百種常見病症的治療,更因其給藥方法不受病人吞咽功能和上消化道的影響,吸收快、藥效發揮迅速,而成為一種很有前途的中醫急救外治方法之一。
操作方法
臨床上依其治療目的之不同,中藥灌腸法又有3種操作方法:
保留灌腸法
其目的是保留灌入藥液,起到肛腸局部或全身性治療作用。
1.讓病人排淨大便,或用清水灌腸,以利於藥物吸收。
2.將灌腸筒依次接上橡皮管(上附開關夾)、玻璃接管和橡皮肛管。如用硬橡皮管頭時可不用玻璃接管,而將硬橡皮管頭直接接在橡皮管上即可。橡皮肛管和硬橡皮管頭應煮沸消毒。
3.扭緊開關夾,將所用藥液倒入灌腸筒內。
4.病人取左側臥位或俯臥位,雙膝屈曲。臀部墊以雨布和治療巾,露出肛門。臀部可略微抬高,以利保留藥液。
5.在肛管頭上塗潤滑油,然後扭鬆開關夾,放出管內溫度較低的液體並排除管內空氣。用手腕觸灌腸筒,如覺微溫(以39~42℃為宜),即可捏緊肛管,輕緩地插入肛門內約10~15cm。漏斗韻高低要與臀部平齊而略高,使藥液慢慢地灌入腸內。
6.藥液流完後,立即捏緊導管,取下漏斗,然後慢慢將管從肛門內抽出並以紙包裹。
7.囑病人留住灌入藥液,不要隨即排出。必要時可用手紙壓肛門數分鐘,以助病人保留藥液。每次保留藥液時間要在30分鐘以上。
8.每次灌入藥量要因人而宜。成人為200~300ml;小兒按年齡酌減,1歲以內用15~30ml,1~3歲用30~60ml,3歲以上用60~lOOml。每日2~3次,一般7~10天為1療程,如病情需要,中間休息3天后,再進行下一療程。急危重症,靈活掌握。
直腸點滴法
也稱肛門點滴法,它是以類似點滴輸液的方式將中藥煎劑或中成藥液體製劑(包括丸、散、膏、丹加水製備的溶液)由肛門注入直腸的一種方法。實際上是中藥保留灌腸法的一種改良用法。它較一般保留灌腸法病人不適感輕,注入藥液量大,便於保留和吸收,療效更確切,操作方法也不複雜,所以值得推廣套用。
1.和一般靜脈輸液的設備相同,唯針頭換成導尿管。
2.藥物製備按辨證論治要求或根據病情需要,將所選藥物(中草藥、中成藥)製成治療液體。中草藥煎煮2次,紗布過濾混合分成2份(即2次用量);丸、散、膏、丹等成藥用開水泡後取汁,紗布過濾;成藥灌腸液進行加溫後,裝入滴瓶(開放式點滴瓶或葡萄糖瓶)中,調節藥溫至40℃以下。
3.囑病人排淨大便或用清水灌腸。
4.病人取側臥位,也可仰臥、俯臥,墊高臀部lOcm。
5.排出輸液管中的空氣,選用12~16號導尿管,並在前端塗以潤滑劑(甘油或液體石蠟),插入肛門內(成人10~20cm,小兒5~15cm),膠布固定,開始點滴。
6.根據病情調節滴速高熱及津傷重症病人,點滴速度宜快,可80~110滴/分鐘;氣血兩虧及其它慢性病人,點速宜慢,以30~70滴/分鐘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劑時,若已見微汗熱退,可終止點滴,此乃中病即止之意。
7.根據病情調整藥
非保留灌腸法
目的是通過瀉下,刺激腸蠕動,使糞便、腸內積氣、邪毒等實邪排出體外,起幫助診斷和治療的雙重作用。操作方法步驟如下:
1.準備工作同保留灌腸法2~4。
2.在肛管頭上塗潤滑油,然後扭鬆開關夾,放出管內溫度較低的液體並排出管內空氣。調節藥溫在37~39℃之間,把肛管緩慢插入肛門內約6~10cm,調節筒底高出床面約45cm,使藥液緩慢流入腸內。
3.藥液流完時,夾緊橡皮管,並迅速將肛管取出,同時用手紙抵住肛門,幫助病人保留藥液5~10分鐘。
4.囑病人側臥位,給予便盆讓其排便。能走動者,可到廁所排便。
5.注意檢查糞便的量、色、味,有無粘液、膿血和異物,必要時留標本化驗。
6.每次灌入藥量應因人而異,成人為800~1200ml;小兒酌減,1歲以內50~lOOml,1~3歲100~300ml,3歲以上300~600ml。具體用法、療程當視病情需要靈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