瀲江鎮

瀲江鎮

瀲江鎮位於江西贛州興國縣境腹地,地處興國縣城,屬丘陵、平原區,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0年與原五里亭鄉合併,鎮人民政府駐瀲江大道。

全鎮轄12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19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12.7萬餘人,總面積51.6平方公里。轄有12所村國小,1所衛生院。交通便利,319國道、興贛公路京九鐵路穿境而過,98%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農業以果業、灰鵝菸葉花卉蔬菜為主導產業。工業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食品加工、針織、服裝、玩具、電子為支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瀲江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
  • 下轄地區:12個行政村,8個居委會
  • 電話區號:0797
  • 面積:51.6平方公里
  • 人口:12.7萬人
  • 方言客家語-於信片片
  • 車牌代碼:贛B
  • 行政代碼:360732100
  • 身份證前六位:360732
  • 人口密度:2461人/km2
歷史沿革,區劃人口,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發展目標,發展目標一,發展目標二,發展目標三,社會榮譽,招商引資,人文古蹟,

歷史沿革

瀲江,歷史淵源深厚。因處瀲水之畔,故名瀲江鎮。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立縣於此,直至建國前夕均稱瀲江鎮。1949年8月解放後,屬第一區(城關區),分為6個臨時支前委員會。同年10月改為解放(西街)、民主(東街)、勝利(背街)街政府。1951年合併為東、西街街政府。1953年改為城關鎮人民政府,下設13個選區,仍屬第一區。1958年改稱紅旗人民公社,次年更名城關人民公社。1961年撤銷城關人民公社,成立城關鎮。1983年復稱瀲江鎮。2000年4月撤五里亭鄉,併入瀲江鎮。

區劃人口

全鎮轄東街、西街、背街、南門、平川、將軍園、國興、東河等8個居委會,貓嶺、洪門、壩南、羅廖、南外、和睦、下渡、聯群、睦敬、五里亭、筲箕、楊澄、澄塘、鳳凰等14個村委會,195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12.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9萬餘人,總面積51.6平方公里,有耕地13200畝。該鎮交通便利,319國道、興贛公路和京九鐵路貫穿全鎮,興國客運貨運火車站坐落該鎮;通訊快捷,實現了城鄉電話程控化、傳輸數位化,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可直撥世界各地;水力、電力充沛,用電與贛南電網聯網,農電網改造全面完成,設有11萬伏變電站,日供水3.5萬噸的自來水廠,可為工業和民用提供充足的用電用水保障;生活服務設施齊全配套,星級賓館和各項休閒娛樂場所可為人們提供舒適、安全、高效的服務。
興國縣瀲江鎮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的大潮,使瀲江鎮潮水奔涌,驚濤拍岸。近年來,瀲江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始終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謀發展、幹事業。依託區位優勢,著力招商引資,投資近千萬元的“隆祥”PVC塑膠有限公司、福聖玩具廠、萬發綠色餐具 廠、浙江豪邦石材廠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落戶該鎮,總計引進縣外資金4000餘萬元。投資230萬元建設了有50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實現了水電路及通訊到位的瀲江工業小區,現已有6戶企業落戶,正呈現蓬勃生機。隨著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近年來,城鄉新辟了交通大道、瀲江大道、平川大道、國興大道、濱江大道,新增店房2000餘間,各項建設已初具規模,城區面積已由原來的不足10平方公里,發展到25平方公里。投資近億元興建的五福廣場、將軍公園、客家廣場、瀲江之春、濱江大道正成為人們休閒的好去處。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瀲江鎮,有聞名遐邇的瀲江書院、千年古寺普惠寺,投資千萬元在建的大聖寺,還有蘇區革命時的江西軍區、江西蘇維埃政府、紅軍檢閱台、雞心嶺,以及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興國活動的舊址仍然保存完好。
瀲江鎮共有耕地1.3萬畝,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約為48:52,其中經濟作物有烤菸、蔬菜、瓜果、花卉、玉米等。近幾年,我鎮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除把原有的灰鵝、水產養殖產業做大做強外,還重點培植了以鳳凰村為中心的蔬菜產業,以洪門、羅廖為中心的水產養殖產業。組建了灰鵝購銷、生豬販運、養蜂、水產養殖、烤菸生產、無公害蔬菜生產、花卉苗木、果業生產、玉米生產等10個合作社。去年我鎮種植烤菸500畝,收購菸葉6000 公斤,種植商品蔬菜3700畝,種植花卉120畝,種植玉米1100畝,出籠灰鵝72萬羽,飼養種鵝1.85萬羽,種植黑麥草1200畝。今年預計種植烤菸800畝,種植玉米1000畝,出籠灰鵝96萬羽,種植商品蔬菜4000畝,生豬出欄3.4萬頭。今年我鎮進一步培植壯大,發展流通、加工、種養等各種層次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範和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促進農產品流通和精深加工;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力爭年內抓好5個以上的合作經濟組織,著力解決小生產與新技術、大市場之間的矛盾。

新農村建設

2004、2005年,我鎮按照“政府引導,農民主體,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務求實效”的工作思路,各村抓了1-2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鎮黨委、政府與縣直掛點單位共籌資65萬元,重點打造了羅廖村鐘屋小區、壩南村劉屋小區、南外村同福小區等三大城鄉結合型的新農村建設精品示範點。2005年“三清三改”中,共鋪設村道14公里,進戶道 2.12公里,改水1200戶,改廁960間,“空心房”改造4580平方米。

發展目標

新一屆黨委、政府決心以“不惟書、只惟實”的理念,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攬全局,大力弘揚蘇區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聚精會神謀發展、一心一意幹事業,乘天時,策地利,應人和,為把瀲江鎮建設成工業強鎮、流通大鎮、財政富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把工業做強,農業做優,城市做美,拉弓發力,三箭齊發。

發展目標一

著力招商引資,主攻工業。依託區位優勢,衝破工業滯後的瓶頸,堅定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主攻工業的思路不動搖,以更優惠的政策、更寬鬆的環境、更誠摯的情感吸引外商來鎮投資興業,實現壯大總量,擴大規模,增加效益的工業強鎮目標。

發展目標二

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形成特色創效益。進一步打破傳統農業觀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擴大蔬菜、菸葉及灰鵝、水產、生豬等的種養規模。做大做強現有的蔬菜、灰鵝、水產、水果等9個民間流通販運組織,架起實現農民增收的橋樑。

發展目標三

依託城市配套服務,大興第三產業。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縣城人口不斷增加,商品流通的活躍,積極引導農民洗腳進城,從政策上扶持,就業上培養,對農民進城開店經商的,在辦理證照上實行一條龍服務,鼓勵農民從事汽運、物流、餐飲、美容、副食、百貨等行業。扶優做強私營企業,為私營企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提供最優質的服務,使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社會榮譽

2000年以來瀲江鎮黨委、政府獲獎情況
2000年獲興國縣“先進黨委”光榮稱號;
2000年獲興國縣城市建設特別獎;
2000年獲興國縣“最佳化發展環境年”活動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2000年獲興國縣宣傳思想工作、組織工作、基層組織建設、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2001年獲興國縣招商引資工作第二名;
2001年獲興國縣社會穩定和綜合治理第三名;
2001年獲興國縣農業產業化工作第三名;
2001年獲興國縣宣傳思想工作、組織工作、民兵預備役工作、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2002年獲興國縣招商引資工作大項目獎及入園獎兩個;
2002年獲興國縣社會穩定暨綜合治理工作達標先進鄉鎮第二名;
2002年獲興國縣安全生產工作先進鄉鎮第一名;
2002年獲興國縣財政工作上台階獎;
2002年獲興國縣城市建設特別獎;
2002年獲興國縣宣傳思想工作、黨員電化教育、黨管武裝工作、民兵預備役工作、農技推廣工作先進單位光榮稱號;
2002年獲贛州市計生協會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招商引資

對來瀲江鎮投資興業的外商,我鎮嚴格執行中共興國縣委、興國縣人民政府制定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1、在興國工業園瀲江工業小區內興辦企業實行十年零規費管理。
2、外商在瀲江工業小區辦企業的,用水免收增容費,工業用水按0.9元/噸標準收取,其它地方水價控制在1.00元/噸以內。
3、外商在瀲江工業小區辦企業的,用電免收增容費,工業用電按0.5元/度標準收取。其它地方電價控制在0.6元/度以內。
4、外商租賃瀲江工業小區內的標準廠房(20m×50m),租金按第一年每月每平方米1元,第二年每月每平方米2元,第三年每月每平方米3元,第四年後固定為每月每平方米4元的標準收取。
5、稅收方面:企業所得稅“免二減三”;增值稅地方所得部分按60%返回企業;試產期內不收稅;實行定稅,一般按6%定稅,有抵扣的可按3%定稅。
6、土地方面:按外商廠房平面圖,視投資額大小,無償送地5—10畝,使用期30—50年,但不準轉讓、繼承。瀲江工業小區內完成“三通一平”的每畝2萬元左右,發給土地使用證,可以轉讓、繼承。
7、對外商投資企業,由一名黨政領導帶著3—5名幹部,實行全程跟蹤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並代辦各種證照。
8、對外商發放綠卡,任何單位、部門和個人對持卡人給予禮遇和保護。

人文古蹟

瀲江,蘇區舊址成群。境內有位於壩南村的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與總前委舊址,位於洪門村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部舊址,位於紅軍大道的中共江西省委舊址,位於鳳凰村的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江西省郵政局舊址、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工農銀行舊址,位於筲箕村的江西軍區舊址、紅軍檢閱台舊址,還有毛澤東、朱德舊居等一批革命舊址。此外,境內毛澤東舊居瀲江書院、革命烈士陵園、將軍園等革命紀念地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瀲江,革命將星璀燦。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及十大元帥中的八位元帥都曾在瀲江工作、戰鬥和生活過。蘇區革命時期,瀲江鎮人民踴躍參軍參戰,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孕育了肖華、陳奇涵、劉涌、陳遠波、黃玉昆等五位開國將軍和胡燦、黃家煌、肖芳全、肖以佐等眾多著名革命將士。現烈士陵園在冊瀲江籍革命烈士共有1188名,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諸多犧牲和貢獻。
瀲江,各類人才輩出。據縣誌記載,唐到清代人物共收錄瀲江鎮籍文武職七品以上官員、進士、社會名流96人;中華民國時期共收錄瀲江鎮籍1949年以前黨政軍各界縣團以上官員和文化知名人士63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共收錄瀲江鎮籍縣團級以上幹部44人;新中國成立後收錄瀲江鎮籍省軍級以上人物13人,地師級人物2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