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結構和功能的磁共振研究

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結構和功能的磁共振研究

《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結構和功能的磁共振研究》是依託南昌大學,由龔洪翰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瀰漫性軸索損傷患者腦結構和功能的磁共振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龔洪翰
  • 依託單位:南昌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瀰漫性軸索損傷(DAI)是創傷性腦損傷(TBI)的常見亞型,是導致患者死亡、植物生存或嚴重神經功能障礙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常規影像技術不能全面反映DAI的損傷程度。除直接損傷外,繼發性和延遲性的神經元死亡也是創傷後腦結構改變的重要因素。結構改變是功能改變的重要基礎,且大腦具有應對行為和/或損傷重建的功能。研究發現,DAI可能存在不同於其他類型TBI的結構和功能改變機制。本項目擬採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包括vMRI、DTI、rs-fMRI)及後處理技術對損傷急性期(0-9天)和慢性期(6個月、12個月)DAI患者進行研究,結合臨床功能評估,探討DAI患者結構與功能改變的可能機制,並分析這些改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研究的意義在於:獲取DAI患者結構和功能改變的可能機制及功能重構或重塑機制,為理解DAI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提供理論基礎;同時為更好地理解TBI其他類型結構損害及功能影響奠定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本項目採用多模態磁共振成像(包括高分辨T1WI、SWI、DTI和rs-fMRI)後處理技術對損傷急性期(0-9天)和慢性期(6、12個月)瀰漫性軸索損傷(DAI)患者進行研究,結合臨床功能評估,探討DAI患者結構與功能改變的可能機制。主要發現如下:(1) DAI患者組靜息態腦功能存在改變,ALFF增高腦區包括左側前扣帶回(t=4.41),右側海馬旁回(t=4.0)。ALFF減低腦區包括右側中央前回(t=-4.36)。(雙樣本t檢驗,P<0.01,AlphaSim校正)。初步推測靜息狀態下DAI患者腦神經活動的ALFF存在異常,部分腦區自發活動水平減低,其他腦區功能腦區活動增強,可能與代償機制有關;(2) DAI患者組存在6對VMHC下降的腦區,分別是雙側小腦後葉1、雙側小腦後葉2、顳上回/島葉、額下回、後扣帶回/距狀溝皮層、丘腦。初步推測靜息狀態下DAI患者左右大腦功能一致性下降或左右大腦半球協調能力減低。VMHC差異腦區與全腦存在廣泛功能連線減低,主要包括默認網路、凸顯網路、整合與執行功能網路(P<0.05,GRF校正);(3) 腦震盪(BC)患者GCS得分近似於HCs (t = -1.46, P = 0.16),RPSQ得分高於HCs(t = 13.62, P = 0.001)。(4) BC患者全腦網路標準化聚類係數(γ)輕度升高、標準化最短路徑長度略有降低、“小世界”指數輕度增強;全腦效應和局部效應改變不明顯;在最小網路稀疏度(Dmin=0.13)條件下,BC患者右側眶內額上回、右側蒼白球與雙側顳橫回節點介數顯著增加,左側頂下小葉與左側枕中回節點介數顯著減少,右側眶內額上回和左側後扣帶回標準化聚類係數明顯升高,右側三角部額下回和左側頂下小葉標準化聚類係數明顯降低,右側眶內額上回、左側後扣帶回與雙側輔助運動皮層的節點局部效應增強,雙側三角部額下回與左側島蓋部額下回的節點局部效應減低(P﹤0.05)。這些結果表明腦震盪患者靜息態腦功能網路拓撲整體和局部屬性及腦區局部效應存在異常,整體具有隨機化趨勢,局部涉及到默認網路功能腦區。上述結果集中從形態學、結構學、功能學等多個磁共振分析模態解析了輕度創傷性腦損傷的DAI(含腦震盪)患者腦結構和功能損害特點及其與臨床評估之間的關係,並結合患者的全腦功能與結構損害特點,及其功能影響機制, 同時為更好地理解DAI奠定理論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